"秋气集南涧":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
#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
"独游亭午时":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 亭午:正午,中午。李白《古风》诗:“大车飞扬尘,亭午暗阡陌。”
"回风一萧瑟":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
# 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林影久参差":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
"稍深遂忘疲":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
# 羁:系住。
"寒藻舞沦漪":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 沦漪:水面波纹。
"去国魂已远":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
# 远:一作“游”。,去国:离开京城。
"怀人泪空垂":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
# 孤生:孤独的生涯。
"失路少所宜":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
#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徘徊只自知":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
"当与此心期":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 期:约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涧中题》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其贬谪永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抒发了诗人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秋气集南涧”“以季节意象”秋气"叠加地理意象“南涧”,形成双重冷色调的空间感;“回风一萧瑟”将动态的风与静态的林影交织,通过“久参差”的视觉余韵强化孤寂感。这种意象并置手法使自然景物成为内心情绪的外显符号。通感:“羁禽响幽谷”以听觉的鸟鸣穿透空间,与"寒藻舞沦漪"的视觉动态形成通感;“去国魂已远”将时间维度的流放之痛压缩在"亭午时"的正午时分,造成时空凝固的错觉,凸显精神世界的永恒困境。虚实结合:"逾岭到中夏"的现实空间与“怀人泪空垂"的心理空间形成虚实对照,“石泉远逾响”以声写静的手法,将物理空间的空旷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寂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外有境"的审美效果。
3. 分段赏析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开篇以“秋气”笼罩南涧,“集”字赋予萧瑟之感以聚合力,仿佛天地间的肃杀之气皆凝结于此。诗人选择正午独游,看似阳气最盛之时,却与秋气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内心的阴翳难以驱散。“独游”二字奠定全诗孤独底色。此时的柳宗元已被贬七年,政治理想破灭,亲友疏离,南涧的幽寂成为其精神困境的镜像。“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回风”吹动树叶,发出萧瑟声响,打破了正午的寂静;“林影”随秋风摇曳,参差不齐的形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动荡。风动影乱的景象,暗喻诗人在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的命运。林影的“久参差”,恰似其思绪的纷乱与对未来的迷茫。“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初入南涧时的“若有得”,是短暂的心灵慰藉,暗示自然山水对谪居者的疗愈作用;“忘疲”则表明诗人沉浸于山水之美,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这种“得”与“忘”是表面的,为后文情感的急转埋下伏笔。正如苏轼所言,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此处的宁静暗藏着更深层的焦虑。“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失群之鸟的哀鸣,既是实写山中景象,也象征诗人被贬后的孤独处境。“舞”字赋予静态的寒藻以动态感,恰似诗人内心的波澜。幽谷鸟鸣与寒藻涟漪构成视听交织的画面,将自然之景与谪居之愁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去国”二字将视野从南涧扩展到长安,“魂已远”暗示精神上的流亡。诗人虽身处永州,心却系念故都,这种时空错位加剧了其痛苦。“怀人泪空垂”直抒胸臆,怀念的不仅是亲友,更是曾经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空垂”二字,道尽无人理解的悲哀。“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孤生”点明谪居的孤独本质,“易为感”揭示敏感脆弱的心灵状态;“失路”呼应政治上的失意,“少所宜”则感慨人生的无处容身。这两句诗超越了个人遭遇,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一脉相承。“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索寞竟何事”是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诗人在孤独中反思自己的处境;“徘徊只自知”则表明这种痛苦无法言说,只能在内心深处反复煎熬。以“自知”作结,与开篇的“独游”形成呼应,强化了全诗的孤独主题,同时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超越时空的对话:诗人设想未来的迁谪者能理解自己的心境,这种“心期”既是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此句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暗示谪居者的孤独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
4. 作品点评
“秋气集南涧”一句,虽为写景、点明时令,“集”字却精妙传神。萧瑟秋日,诗人“独游”至此,万千愁绪骤然翻涌,忧郁情怀如开闸之水倾泻而出。由“秋气”转至秋风萧瑟、林影参差之境,自然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山鸟惊飞、秋萍浮动的画面里,仿佛能窥见诗人于溪涧深处踯躅彷徨的哀伤身影。这两句看似直写所见,实则“乃兴中之比”,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以“羁禽”幽谷哀鸣、求友不得,暗喻重返朝廷无望,遂有“怀人泪空垂”之痛。全诗语言平淡质朴,细品却意蕴悠长,正应了“平淡有思致”之评。苏轼称其“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恰如其分地点明了艺术魅力。
# 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余,大率类此。
宋苏轼《东坡题跋》
# 语语是独游。东坡谓柳仪曹《南涧》诗,忧中有乐,妙绝古今。得其旨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始至若有得”网句,觉得有精神,诗之苍劲在此。
现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东坡云:……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仪曹何忧之深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前人诗如“竹影金锁碎”、“竹日静晖晖”……又“山月入松金破碎”,亦荆公诗。此句造作,所以不入七言体格。如柳子厚“清风一披拂,林影久参差”,能形容出体态,而又省力。
宋黄彻《巩溪诗话》
# 《笔墨闲录》云:“南涧诗”平淡有天工,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上,语奇故也。
宋何汶《竹庄诗话》
# 东方朔云:“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严忌曰:“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王文公《历山赋》云云:“曷而亡乎我之思,今孰见兮我之悲。呜呼已矣兮,来者为谁?”不若柳子厚诗“谁为后来者?当舆此心期”,犹有以启来世无穷之思,否则夫子何以谓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
# 刘云:子厚每诗起语如法,更清峭奇整(“独游”句下)。刘云:结得平淡,味不可言(“当与”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刘坦之曰:“子厚《初秋》篇未失为沈、谢,此作自是唐韵。”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吴敬夫云:感触无端,而悲喜不定,心个测所以,况求知于人乎?盖被黜而悔恨,故其词在吞吐之间。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起结极有远神,正以平淡中有纡徐之致而。
清汪森《韩柳诗选》
# 吴昌祺曰:以陶之风韵,兼谢之苍深,五言若此已足,不必言汉人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万感俱集,忽不白禁。发端有力(首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南涧》诗从乐而说至忧,《觉哀》诗从忧而说至乐,其胸中郁结则一也。柳子之答贺者,曰:“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读此文可解此诗。每见评者曰近陶,或曰达,余以《山枢》之笞《蟋蟀》,犹谓其忧深音蹙,然即陶诗“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意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阅历语(“始至”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益怡旷气少、沈至语少也。《南涧》一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起语最清峭(“独游”句下)。着此十字遂觉一篇苍然(“始至”二句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言言深诉,却有不能诉之情,寥落徘徊,末二语大堪喟息。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非不似陶,只觉音调外不见一段宽然有余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曾吉甫曰:子厚《南涧》诗平淡有天工在。降一葵曰:结得平淡,味不可言。周珽曰:古雅,绝无霸气。得未有章法,亦在魏晋之间。陈继儒曰;读柳州《南涧》、《田家》诸诗,觉雅裁真识菲菲来会,令人目不给赏,意无留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是入选最有名诗,兴趣音节俱佳。盖以炼意妙,若字句则炼如无痕,遂近自然,调不陶却得陶之神。
明孙鑛《孙月峰评点〈柳柳州全集〉》卷四三
# 此因游南涧而写迁谪意。言此地风景冷落,而我爱之,故始至恍若有所得,久则忘疲矣。但悲怀触物而生即羁禽寒藻之景,动我去国怀人之思,正以孤客易伤失路,鲜所宜耳。今斯情正难语人,诗虽留题,谁谓后来者知我心乎?盖柳州以叔文之党而被黜,悔恨之意,每见于篇。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一〇
# 刻骨透髓,真如见表衷曲(“谁为”二句下)。
明邢昉《唐风定》
上一篇:唐·栖一《垓下怀古》
下一篇:唐·陈子昂《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