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jiàn
zhōng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qiū
nán
jiàn
yóu
tíng
shí
huí
fēng
xiāo
lín
yǐng
jiǔ
cēn
shǐ
zhì
ruò
yǒu
shāo
shēn
suì
wàng
qín
xiǎng
yōu
hán
zǎo
lún
guó
hún
yuǎn
huái
怀
rén
lèi
kōng
chuí
shēng
wéi
gǎn
shī
shǎo
suǒ
suǒ
jìng
shì
pái
huái
zhǐ
zhī
shuí
wéi
hòu
lái
zhě
dāng
xīn

译文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逐句剖析

"秋气集南涧":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

#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

"独游亭午时":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 亭午:正午,中午。李白《古风》诗:“大车飞扬尘,亭午暗阡陌。”

"回风一萧瑟":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

# 萧瑟: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林影久参差":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

"稍深遂忘疲":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

# 羁:系住。

"寒藻舞沦漪":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 沦漪:水面波纹。

"去国魂已远":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

# 远:一作“游”。,去国:离开京城。

"怀人泪空垂":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

# 孤生:孤独的生涯。

"失路少所宜":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

#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徘徊只自知":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

"当与此心期":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 期:约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涧中题》是柳宗元贬谪柳州期间创作的山水诗代表作。全诗以“秋气集南涧”开篇,通过幽冷清寂的涧谷意象,构建出谪居者特有的精神空间。诗人以“羁禽响幽谷”的拟人化手法,将自我放逐的孤独感投射于空山鸟语之间;“去国魂已游”的直抒胸臆,更将贬谪之痛推向极致。诗中看似平静的山水描写,实则暗流涌动着"孤生易为感"的生命悲怆,在自然与心灵的对话中,完成了对自我精神困境的深刻观照,展现出唐代贬谪文学中"以景结情"的典型美学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深秋,被贬永州已逾七载的柳宗元,在萧瑟秋风中完成了《永州八记》后四篇的创作。时年四十一岁的诗人,于石渠清流间徘徊,在石涧幽潭畔沉吟,将孤愤之情融入《袁家渴记》的苍崖古木,化作《小石城山记》的天外奇峰。游览石涧次日,他独步南涧,看寒藻摇曳,听空林鸟鸣,写下五言古诗《南涧中题》。诗中“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的喟叹,既呼应着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创伤,又展现了谪居者与山水对话时的精神涅槃。在这个被贬的第七个秋天,诗人以山水为墨,将生命的困境淬炼成永恒的文学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涧中题》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其贬谪永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抒发了诗人被贬后孤寂苦闷的心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秋气集南涧”“以季节意象”秋气"叠加地理意象“南涧”,形成双重冷色调的空间感;“回风一萧瑟”将动态的风与静态的林影交织,通过“久参差”的视觉余韵强化孤寂感。这种意象并置手法使自然景物成为内心情绪的外显符号。通感:“羁禽响幽谷”以听觉的鸟鸣穿透空间,与"寒藻舞沦漪"的视觉动态形成通感;“去国魂已远”将时间维度的流放之痛压缩在"亭午时"的正午时分,造成时空凝固的错觉,凸显精神世界的永恒困境。虚实结合:"逾岭到中夏"的现实空间与“怀人泪空垂"的心理空间形成虚实对照,“石泉远逾响”以声写静的手法,将物理空间的空旷转化为心理空间的寂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外有境"的审美效果。

3. 分段赏析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开篇以“秋气”笼罩南涧,“集”字赋予萧瑟之感以聚合力,仿佛天地间的肃杀之气皆凝结于此。诗人选择正午独游,看似阳气最盛之时,却与秋气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内心的阴翳难以驱散。“独游”二字奠定全诗孤独底色。此时的柳宗元已被贬七年,政治理想破灭,亲友疏离,南涧的幽寂成为其精神困境的镜像。“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回风”吹动树叶,发出萧瑟声响,打破了正午的寂静;“林影”随秋风摇曳,参差不齐的形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动荡。风动影乱的景象,暗喻诗人在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的命运。林影的“久参差”,恰似其思绪的纷乱与对未来的迷茫。“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初入南涧时的“若有得”,是短暂的心灵慰藉,暗示自然山水对谪居者的疗愈作用;“忘疲”则表明诗人沉浸于山水之美,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这种“得”与“忘”是表面的,为后文情感的急转埋下伏笔。正如苏轼所言,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此处的宁静暗藏着更深层的焦虑。“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失群之鸟的哀鸣,既是实写山中景象,也象征诗人被贬后的孤独处境。“舞”字赋予静态的寒藻以动态感,恰似诗人内心的波澜。幽谷鸟鸣与寒藻涟漪构成视听交织的画面,将自然之景与谪居之愁融为一体,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去国”二字将视野从南涧扩展到长安,“魂已远”暗示精神上的流亡。诗人虽身处永州,心却系念故都,这种时空错位加剧了其痛苦。“怀人泪空垂”直抒胸臆,怀念的不仅是亲友,更是曾经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空垂”二字,道尽无人理解的悲哀。“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孤生”点明谪居的孤独本质,“易为感”揭示敏感脆弱的心灵状态;“失路”呼应政治上的失意,“少所宜”则感慨人生的无处容身。这两句诗超越了个人遭遇,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一脉相承。“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索寞竟何事”是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诗人在孤独中反思自己的处境;“徘徊只自知”则表明这种痛苦无法言说,只能在内心深处反复煎熬。以“自知”作结,与开篇的“独游”形成呼应,强化了全诗的孤独主题,同时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超越时空的对话:诗人设想未来的迁谪者能理解自己的心境,这种“心期”既是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此句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暗示谪居者的孤独是一种普遍的生命体验,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

4. 作品点评

“秋气集南涧”一句,虽为写景、点明时令,“集”字却精妙传神。萧瑟秋日,诗人“独游”至此,万千愁绪骤然翻涌,忧郁情怀如开闸之水倾泻而出。由“秋气”转至秋风萧瑟、林影参差之境,自然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山鸟惊飞、秋萍浮动的画面里,仿佛能窥见诗人于溪涧深处踯躅彷徨的哀伤身影。这两句看似直写所见,实则“乃兴中之比”,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以“羁禽”幽谷哀鸣、求友不得,暗喻重返朝廷无望,遂有“怀人泪空垂”之痛。全诗语言平淡质朴,细品却意蕴悠长,正应了“平淡有思致”之评。苏轼称其“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恰如其分地点明了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余,大率类此。

宋苏轼《东坡题跋》

# 语语是独游。东坡谓柳仪曹《南涧》诗,忧中有乐,妙绝古今。得其旨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 “始至若有得”网句,觉得有精神,诗之苍劲在此。

现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东坡云:……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然老杜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仪曹何忧之深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前人诗如“竹影金锁碎”、“竹日静晖晖”……又“山月入松金破碎”,亦荆公诗。此句造作,所以不入七言体格。如柳子厚“清风一披拂,林影久参差”,能形容出体态,而又省力。

宋黄彻《巩溪诗话》

# 《笔墨闲录》云:“南涧诗”平淡有天工,在《与崔策登西山》诗上,语奇故也。

宋何汶《竹庄诗话》

# 东方朔云:“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严忌曰:“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王文公《历山赋》云云:“曷而亡乎我之思,今孰见兮我之悲。呜呼已矣兮,来者为谁?”不若柳子厚诗“谁为后来者?当舆此心期”,犹有以启来世无穷之思,否则夫子何以谓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宋叶寘《爱日斋丛钞》

# 刘云:子厚每诗起语如法,更清峭奇整(“独游”句下)。刘云:结得平淡,味不可言(“当与”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刘坦之曰:“子厚《初秋》篇未失为沈、谢,此作自是唐韵。”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以此景色,可喜可悲。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吴敬夫云:感触无端,而悲喜不定,心个测所以,况求知于人乎?盖被黜而悔恨,故其词在吞吐之间。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起结极有远神,正以平淡中有纡徐之致而。

清汪森《韩柳诗选》

# 吴昌祺曰:以陶之风韵,兼谢之苍深,五言若此已足,不必言汉人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万感俱集,忽不白禁。发端有力(首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南涧》诗从乐而说至忧,《觉哀》诗从忧而说至乐,其胸中郁结则一也。柳子之答贺者,曰:“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读此文可解此诗。每见评者曰近陶,或曰达,余以《山枢》之笞《蟋蟀》,犹谓其忧深音蹙,然即陶诗“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意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阅历语(“始至”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甚似陶公,益怡旷气少、沈至语少也。《南涧》一作,气清神敛,宜为坡公所激赏。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起语最清峭(“独游”句下)。着此十字遂觉一篇苍然(“始至”二句下)。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言言深诉,却有不能诉之情,寥落徘徊,末二语大堪喟息。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非不似陶,只觉音调外不见一段宽然有余处。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曾吉甫曰:子厚《南涧》诗平淡有天工在。降一葵曰:结得平淡,味不可言。周珽曰:古雅,绝无霸气。得未有章法,亦在魏晋之间。陈继儒曰;读柳州《南涧》、《田家》诸诗,觉雅裁真识菲菲来会,令人目不给赏,意无留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是入选最有名诗,兴趣音节俱佳。盖以炼意妙,若字句则炼如无痕,遂近自然,调不陶却得陶之神。

明孙鑛《孙月峰评点〈柳柳州全集〉》卷四三

# 此因游南涧而写迁谪意。言此地风景冷落,而我爱之,故始至恍若有所得,久则忘疲矣。但悲怀触物而生即羁禽寒藻之景,动我去国怀人之思,正以孤客易伤失路,鲜所宜耳。今斯情正难语人,诗虽留题,谁谓后来者知我心乎?盖柳州以叔文之党而被黜,悔恨之意,每见于篇。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一〇

# 刻骨透髓,真如见表衷曲(“谁为”二句下)。

明邢昉《唐风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栖一《垓下怀古》

下一篇:唐·陈子昂《送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