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ù
zhōu
bào
běn
chán
yuàn
xiāng
sēng
wén
zhǎng
lǎo
fāng
zhà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wàn
jiā
shān
mèng
zhōng
yīn
jiàn
biàn
ér
tóng
měi
féng
shǔ
sǒu
tán
zhōng
biàn
便
jué
é
méi
cuì
sǎo
kōng
shī
wàng
yán
zhēn
yǒu
dào
chú
sōu
bǎi
gōng
míng
nián
cǎi
yào
tiān
tāi
gèng
shī
mǎn
zhè
dōng

译文

万里之外故乡的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将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逐句剖析

"万里家山一梦中":万里之外故乡的山川像是在梦里,

# 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吴音渐已变儿童":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 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每逢蜀叟谈终日":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

# 蜀叟:指文及长老。

"便觉峨眉翠扫空":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 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师已忘言真有道":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

# 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我除搜句百无功":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采药天台去":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

# 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更欲题诗满浙东":更想将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苏轼所作七言律诗。宋神宗熙宁五年底,因反对新法而通判杭州的苏轼,因事到秀州,游览报本禅院。住持文及与苏轼为四川同乡,二人相谈甚欢,苏轼乘兴赋诗。诗中,他借“万里家山一梦中”抒思乡情,用“师已忘言真有道”赞文长老禅道修为,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描绘雪夜禅院的宁静。整首诗情感真挚,尽显苏轼的才情与洒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苏轼所写。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身份通判杭州,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任。第二年年底,他因事前往秀州,途经永乐乡,得以游览当地的报本禅院。当时报本禅院住持文及与苏轼是四川同乡,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苏轼兴致颇高,于是乘兴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兼赠别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苏轼在报本禅院的所见所感。开篇“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诗人抒发了思乡之情,即便身处他乡,乡音已改,家山仍萦绕心头。“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体现了与同乡文长老相谈甚欢的场景,倾诉着浓浓的乡情与对故乡的思念。“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表达对文长老禅道修为的赞赏,也流露出自己在文学创作外一事无成的自嘲。“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营造出静谧悠然的氛围,在禅院的雪夜,诗人拨火静听雪声,尽显闲适惬意。整首诗表达了苏轼的思乡之情、与乡僧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禅院清幽生活的喜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一句,通过描写在禅院中方丈内拨火听雪的场景,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借这种宁静的雪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悠然,以及在与乡僧相聚时的惬意之感,将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直抒胸臆:“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直接表达了诗人每逢与四川同乡交谈一整天,就仿佛看到家乡峨眉的青山在眼前的那种亲切和喜悦之情,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与同乡相聚的快乐。细节描写:“白灰旋拨通红火”中“旋拨”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禅院方丈内拨弄炭火的动作,细腻地展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温暖、静谧的氛围,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生活气息,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虚实结合:“万里家山一梦中”,“家山”是诗人心中真实的故乡,是实;“一梦中”则将家山置于梦境之中,是虚,通过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表达了对家乡的真切思念,又有一种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虚幻、迷离之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该诗以“万里家山一梦中”开篇,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家山虽远却常入梦,足见思念之切。“吴音渐已变儿童”则通过儿童口音的变化,侧面体现出诗人离家之久,在异乡生活的时间之长,更添漂泊之感与对家乡的眷恋。颔联“每逢蜀叟谈终日”,生动展现出诗人与同乡交谈时的热切与投入,“便觉峨眉翠扫空”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与同乡相聚时,因乡情的慰藉而产生的愉悦和亲切感,仿佛家乡的青山都变得格外清晰亲切。颈联“师已忘言真有道”是对文长老禅道修为的高度称赞,体现出诗人对禅道的敬重与向往。“我除搜句百无功”则是诗人的自嘲,在与文长老的对比中,流露出自己在文学创作之外的一事无成之感,也展现出诗人的谦逊与自我反思。尾联通过“旋拨”“卧听”等动作细节,描绘出一幅静谧、悠然的雪夜禅院图,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在禅院中的惬意与内心的宁静,也让整首诗在宁静的氛围中收尾,余味无穷。整首诗中,有对禅师的赞美,对家乡的怀念,对浙中山水的欣赏,还展现出壮年苏轼游览山水间,不以得失为意的洒脱胸怀。

4. 作品点评

诗的首句“万里家山一梦中”,将诗人十余年宦途的颠沛流离、万里外的蜀中山水都纳入梦中,深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下句“吴音渐已变儿童”,写乡音改变,体现漂泊之久。三四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既承接上文,又围绕与文长老畅谈乡情展开,与文长老长谈时,仿佛能看到峨眉山浓郁翠色。整首诗中,有对禅师的赞美,对家乡的怀念,对浙中山水的欣赏,还展现出壮年苏轼游览山水间,不以得失为意的洒脱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常意,写来警动。

清纪昀《纪评苏诗》

# 只着意乡情,词意真切,而造语倜傥奇警,令人吟咏不尽。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彭秋宇《边事》

下一篇:宋·罗必元《赏心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