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xiù
cái
suǒ
shuāng
guì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wáng
chí
guǎn
biàn
chóng
chéng
xián
cǎo
yōu
huā
míng
qīng
gài
guī
chù
zhǐ
liú
shuāng
guì
dài
shēng
píng

译文

吴王钱镠的亭台馆榭一度遍布全城,名贵、罕见的花草更是数不胜数。如今这个割据一方的吴越政权已经消失了,只有你园中这两株珍贵的乔木等到了升平岁月。

逐句剖析

"吴王池馆遍重城":吴王钱镠的亭台馆榭一度遍布全城,

# 吴王: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

"闲草幽花不记名":名贵、罕见的花草更是数不胜数。

# 闲:一作“奇”。

"青盖一归无觅处":如今这个割据一方的吴越政权已经消失了,

# 青盖:天子用的车篷,代指北宋中央政权。

"只留双桧待升平":只有你园中这两株珍贵的乔木等到了升平岁月。

# 双桧:即桧树,桧指桧柏、圆柏,深根性植物。本意为这两棵桧树是古树、古桧,枝干呈“卧龙状”,蟠曲伸张,主根一直向下深入,一幅昂扬之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是北宋诗人苏轼两首七言绝句,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昔日吴王的池馆遍布全城,如今都已成为历史,只留下诗人的想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后两句通过“一归无觅处”与“只留双桧”的鲜明对比,强调了历史的沧桑变化,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而双桧却历经岁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同时借咏双桧咏史怀古,描写吴王池馆的繁华和吴王离去后的萧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王复是钱塘秀才,精通医道,其宅院中有两棵古桧树。苏轼路过此地访王复,观赏园中双桧,因王复行医救人,称其园中的亭子为“种德亭”,并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本诗以古桧入诗,借咏钱塘秀才王复宅院中的双桧树,抒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并暗含对时局的隐忧与对升平治世的期待。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以吴王昔日的繁华园林起笔,再通过园中奇花异草繁多,但如今已无人记得它们的名字,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历史感慨。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吴王池馆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记名”通过对吴王池馆的描写,展现出曾经的繁华盛景,“遍重城”凸显出规模宏大,“奇草幽花”则渲染出其富丽与神秘。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如今只留下诗人的想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后两句“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中“青盖”指代的是吴王的车驾,也象征着吴王的统治。如今,吴王及其统治早已消逝,无处寻觅,只有庭院中的两棵桧树依然挺立,等待着升平岁月的到来。“一归无觅处”与“只留双桧”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历史的沧桑变化,曾经的辉煌转瞬即逝,而双桧却历经岁月,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待升平”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

4. 作品点评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是诗人写给钱塘秀才王复的。诗中以桧喻人,赞美威武不屈、刚正不阿的优良品德,颂扬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和对景物的象征化处理,委婉地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思考。诗人借吴王池馆的兴衰,暗示了朝代的更替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渴望。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无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梅市》

下一篇:宋·苏轼《失题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