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里春风正剪裁":在写成的词句中,春风正在为我修改。
# 剪裁:修改。,句:词句。
"溪山一片画图开":眼前的溪山宛如一幅展开的美丽图画。
"轻鸥自趁虚船去":水里的鸥鸟,轻轻地在水面上荡漾,像乘坐在船上,
# 虚船:水鸟在水面上游走,给人以乘船的感觉,但因没有船,所以叫虚船。
"荒犬还迎野妇回":从荒郊外跑回来的狗,迎着在田野里劳动的妇女回家去了。
# 回:回家。
"松共竹":松树和竹子交错丛生,
"翠成堆":远处看,青翠成堆。
"要擎残雪斗疏梅":它们擎着残雪,要和几朵稀疏的梅花争妍。
# 擎:指满怀敬意地向上托举。
"乱鸦毕竟无才思":纷乱的鸟鸦毕竟没有擎残雪斗疏梅的才思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 无才思:没有知识或不懂事。,乱:纷乱。
"时把琼瑶蹴下来":晶莹洁白像琼瑶似的残雪踩踏下来。
# 蹴:踢。,琼瑶:指雪。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鹧鸪天·黄沙道中》是依照“鹧鸪天”词牌格律创作的双调词,共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其格律严谨,又兼具长短句结合的特点,利于词人灵活抒情绘景。该词属田园题材,以词人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上阕开篇将春风比作巧匠,写出春风如诗般裁剪美景,接着描绘溪山如画的风光,以及轻鸥追逐空船、荒犬迎接野妇归来的乡村生活场景,尽显乡村风光的清新秀丽与生活气息。下阕写松竹成林,翠竹与残雪相互映衬,呈现出冬日乡村的生机,还运用拟人手法,写乌鸦踢落枝头残雪,增添画面趣味。整首词通过对乡村景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句里春风正剪裁”,将春风赋予人的裁剪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风如诗人般巧妙地创造出美好的春景,使春风的形象更加鲜活。“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把乌鸦当作人来写,说它“无才思”,还会“蹴”下枝头的残雪(琼瑶),赋予乌鸦人的思想和动作,使画面充满动感与趣味。动静结合:“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轻鸥趁船”与“荒犬迎妇”是动态描写,展现乡村生活的活力;而周围的溪山等自然环境是静态的,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生动地呈现出乡村的生活场景。“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松竹、残雪、疏梅是静态的景物,而乌鸦蹴落残雪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描绘出冬日乡村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3. 分段赏析
上片运用欲扬先抑的反衬手法,词人先是绞尽脑汁,试图用诗词描绘春风初起的微妙感觉,却始终未能如愿。就在此时,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清新的溪山景致,宛如刚展开的画卷,瞬间抓住了全词的神韵,也为后文细致描绘溪山之美埋下伏笔。“轻鸥”之后的内容,一句一景,词人以敏锐的捕捉力,将眼前风景的动静特征与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轻鸥追逐空船,荒犬迎接野妇归来,同样是动态画面,前者尽显自在,后者洋溢温馨。一“去”一“回”,景物在变化中相互补充,使画面兼具动感与稳定。此外,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充分体现出作者超脱尘世的人生志趣。下片开篇,画风由动转静,词人描绘了松竹覆雪、疏梅绽放的初春独特景象,充满趣味与情韵。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常一同出现或被置于同一画面,梅花有了竹的映衬,更显清雅灵秀。但作者别出心裁,以被雪水洗得翠绿却无花的松竹,与绽放正艳的梅枝比美。一个“斗”字,生动地展现出松竹不甘示弱,携手举起残雪与梅枝较量的姿态,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天真与情致,将松竹的气概和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韵处,作者以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转,用乱鸦破坏景致来暗示松竹梅这场“比拼”的结果,虽乱鸦煞风景,却无损风景本身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这场“较量”的态度。收笔看似随意,实则不着痕迹,风景栩栩如生,诗情跃然纸上。优秀的作家观察事物,总能在物中融入人的情感,让物与人相呼应,从不呆板地描绘风景。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黄沙道中》这首诗,辛弃疾凭借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精心选取大自然中的零碎景致,巧妙融入画图。画面里,轻鸥在水面悠然凫游,荒犬欢快迎接野妇归来,几朵疏梅与松竹枝头的残雪相互竞艳,纷乱的乌鸦在树枝间跳跃,蹬落的残雪簌簌坠地。此图动静相宜,将静态的景物与灵动的动物相结合,色彩鲜明,布局疏密得当。辛弃疾笔下的风景词之所以生动出彩,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质,让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他的卓越才华,还能深切感受到他的高雅情致。
上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涂堂上》
下一篇:宋·吴潜《如梦令·插遍门前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