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沙明天倒开":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
# 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沙:水旁之地。
"波摇石动水萦回":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
# 萦回:萦绕回旋。唐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石动:指山石倒影在水波中晃动。
"轻舟泛月寻溪转":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
# 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泛月:月光照射水面,船像泛月而行。
"疑是山阴雪后来":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 疑是山阴雪后来: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人王徽之家住山阴,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洁白,忽忆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访问。经过一夜的时间,才到达戴的门前,却不入门而回。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山阴,今浙江绍兴。阴,一作“隐”。
"水作青龙盘石堤":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
# 水作青龙盘石堤:“水作”两句:意为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盘,环绕。
"桃花夹岸鲁门西":鲁门西桃花夹岸。
"若教月下乘舟去":假如在这晶莹月色中泛舟,
"何啻风流到剡溪":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潇洒又岂能比拟。
# 剡溪: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何啻:何异。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自然山水之美的诗。这两首诗生动描绘了月夜泛舟的闲适意趣,不仅凝练地展现出诸多自然事物独有的形态特质,更细腻勾勒出波光摇曳中石影浮动、小舟随溪蜿蜒转折,以及两岸桃花灼灼相映的鲜活画面。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从视觉上,读者可以看到“明月”“沙明”“桃花”等诸多景物,色彩鲜明,画面感十足。同时,诗中虽未直接写声音,但从“波摇石动”等描写中,读者仿佛能听到水波涌动、拍打石头的声音,以无声写有声,丰富了读者的感官体验。借景抒情:两首诗前面都着力于写景,“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诗人通过描写月夜泛舟的清幽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在后半部分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借这美好的景致表达出自己的闲适与洒脱。用典:“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句,巧用“王子猷雪后访戴”典故。该典故原意是王子猷雪夜乘兴访戴安道,到门前却折返。诗中李白泛舟时的随性状态与王子猷乘兴而行颇为神似,诗人借这一典故来形容自己泛舟时的忘乎其形、洒脱豪兴,将自己与典故人物的心境相联系,展现出独特的情怀与兴致。比喻:“水作青龙盘石堤”,此句以“青龙”喻“流水”,将泗水蜿蜒盘绕石堤的动态,比作青龙腾跃的灵动之姿,赋予自然景观以神话色彩与生命力。
3. 分段赏析
这组诗中的第一首,开篇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便以奇崛之姿闯入读者眼帘。寻常认知里,“天开”常与日出同框,可李白偏不落窠臼,将日落与天开相连,乍看悖于常理,细品却道出“日落”瞬间那回光返照的奇妙。余晖洒下,水中沙洲与天空倒影交相辉映,澄澈明亮,仿若天门洞开,水影中的这番景致,更是奇景叠现,妙不可言。而就在这看似写景的词句中,泛舟之举已悄然隐现,宛如一场好戏拉开帷幕,起笔不凡。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续写水上奇观。常理之中,波摇石固,然而诗人凭借亲身体验,捕捉到现实里的错觉瞬间。波浪轻拂、水流萦纡,让岸边石头及其倒影仿若晃动起来,如此从主观感受着墨,精准攫取那令人拍案叫绝的景象特质,与首句相映成趣,皆以独特视角展现自然之魅。当夜幕完全笼罩,水上风光在月光的轻抚下,愈显旖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月光倾洒,如银鳞铺陈水面,小船仿若驮着月光,悠悠前行。舟中之人沉醉其间,心无旁骛,顺着溪流随性寻路,飘飘然仿若遗世独立。第三句“轻舟泛月寻溪转”,此句不单勾勒眼前景、记录当下事,更透过一个“轻”字,将诗人那悠然自得、仿若羽化登仙的精神状态展露无遗。末句“疑是山阴雪后来”,笔锋一转,抒情之意倾泻而出。诗人没有直白宣泄内心情绪,而是巧妙援引《世说新语》里“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彼时李白泛舟,乘兴而为,恰似王子猷雪夜的肆意之行。苏轼笔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月下泛舟心境,恰可类比李白此刻的物我两忘。虽说李白彼时未必有访友之念,用访戴典故未必严丝合缝,但那忘形的豪兴、月夜与雪夜的空灵意境,二者如出一辙。一个“疑”字,恰似神来之笔,将诗人恍惚间仿若化身王子猷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首诗,首句“水作青龙盘石堤”,诗人匠心独运,以青龙喻流水,刹那间,蜿蜒曲折的水流仿若一条鲜活青龙,绕石堤游走,给静态物象注入蓬勃生气,让全诗景致灵动生辉。次句“桃花夹岸鲁门西”,既点明泛舟的时令正值桃花灼灼的春日,又精准锚定地点于鲁门之西,更为关键的是,两岸桃花缤纷,如霞似绮,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春景图。后两句“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再度启用“王子猷雪后访戴”典故,此处抛开访友情节,聚焦山阴夜色与乘舟剡溪的逸兴,以剡溪之风流,映衬东鲁门泛舟的意趣情致,言简意赅,意境全出。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用典之精妙,全在于其浑然天成、信手挥洒之态。诗人取典若拈花一笑,仅借其微末意象,便能生发出万千诗意,如春水漫漶,无穷无尽。典故的灵动化用,本就是李白七绝的看家本领,而此诗在艺术层面的斐然成就,正与此密不可分——它不仅以写景之妙令人称道,更以用典之巧,将诗情推向了更深远的境界。
# 此诗缀景之妙,如画中神品,气韵生动,官然入微。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前二句写景,极着意,后便写得流利,此章法也。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翼云云:日光落下,照沙而明,有似乎天在下者,故曰“倒开”。巧致已开晚唐人之境。谢云:缀景之妙,窈然入玄。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开首两句言泛舟时景,一句平直叙起,一句从容承之。三句宛转变化,始见工夫。四句顺流而下,绝无障碍;“疑是”二字活着,言泛舟之兴,同于王子猷也。(品)清婉。
清朱宝莹《诗式》
# “日落沙明”二句,写景奇绝。少陵造句常有此,而此二句毕竟是李非杜,有飞动凌云之致也。下二句日落泛月,寻溪而转,清境迥绝,故疑似王子猷之山阴雪后来也。诗真飘然不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