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shān
míng
shuǐ
nèn

朝代:宋作者:石孝友浏览量:3
shān
míng
shuǐ
nèn
xiāo
tóng
jùn
fēng
yān
xiàn
jǐng
shuō
jìn
lián
zhuàng
chén
róng
nián
duàn
gěng
piāo
péng
jiè
shǐ
使
yán
líng
zhī
dào
zhǐ
yīng
xiào
wèn
dōng
fēng

译文

山色明朗,江水清嫩。桐庐郡显得洒脱自在。极目远眺,风烟缭绕的景色无穷无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自叹俗气的容貌和尘世的装扮。几年来如断根的草梗、无依的飞蓬。倘若严陵知晓我的境况。大概只会笑着向春风发问。

逐句剖析

"山明水嫩":山色明朗,江水清嫩。

"潇洒桐庐郡":桐庐郡显得洒脱自在。

"极目风烟无限景":极目远眺,风烟缭绕的景色无穷无尽。

"说也如何得尽":纵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

"自怜俗状尘容":自叹俗气的容貌和尘世的装扮。

"几年断梗飘蓬":几年来如断根的草梗、无依的飞蓬。

"借使严陵知道":倘若严陵知晓我的境况。

"只应笑问东风":大概只会笑着向春风发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是宋代词人石孝友创作的词作。此词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桐庐郡山水胜景,“山明水嫩”与“风烟无限景”相映成趣,通过“潇洒”二字赋予自然景致以超逸气质,末句“说也如何得尽”更显山水意蕴之绵长;下片转入抒情,以“俗状尘容”与“断梗飘蓬”自陈羁旅漂泊之态,结句巧用严陵垂钓典故,将自身境遇与历史人物形成对照,在看似闲适的“笑问东风”中暗含对功名未立的怅惘。全词以清新笔触融合山水意境与人生感慨,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又暗藏对生命漂泊的深沉喟叹,语言疏淡中见隽永,情感收放间显张力,展现了宋代文人词情景交融的典型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籍贯南昌(今属江西)。乾道二年进士。因仕途不顺,不慕富贵,隐居丘壑以终。石孝友能诗,以词知名。其词长调多投献之作,风格端庄;小令以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为主题,善用俚语、俗语。清人李调元誉之为“词中白描高手”(《雨村词话》)。代表作品有《眼儿媚》《阮郎归》《浪淘沙》《惜奴娇》等。著有《金谷遗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山明水嫩​​”首句以白描手法勾勒桐庐郡的山水基调。“明”与“嫩”二字精准捕捉自然特质:山色清朗如洗,水光柔润似玉。此句未用繁复修饰,却通过简练的视觉意象,奠定全词清新明快的基调,呼应后文对“潇洒”之境的铺陈。“潇洒桐庐郡​​​​”“潇洒”一词双关,既指山水超逸洒脱的自然气质,亦暗含词人对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桐庐郡因严陵隐居、富春江胜景闻名,此词化用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典故,将地理特征与人文意蕴结合,赋予景物以历史厚重感。“极目风烟无限景​​​​”“极目”展现全景式视野,“风烟”则赋予画面流动感与朦胧美。此句以动态视角描绘山水辽阔,风烟缭绕中隐现峰峦、江流,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与范仲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异曲同工,皆以宏阔之景引发哲思。“说也如何得尽​​​​”此句为全词转折点,由写景转向抒情。前文极言山水之美,此处却以“不可尽述”收束,形成张力。语言质朴却暗含深意:自然之美超越言语局限,亦隐喻人生际遇的复杂难言,为下片自伤身世埋下伏笔。“自怜俗状尘容​​​​”“自怜”直抒胸臆,流露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俗状尘容”以自嘲口吻刻画平庸甚至狼狈的世俗形象,与上片“潇洒”形成鲜明对比。此句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亦暗含对功名未立的怅惘,体现宋人词中常见的仕隐矛盾。“几年断梗飘蓬​​​​”“断梗飘蓬”为经典意象,以折断的草木、无根的飞蓬喻指漂泊无定。词人以自然物象写人生漂泊,强化了身世浮沉的悲凉感。此句与柳永“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同属羁旅词中的典范表达。“借使严陵知道​​​​”“严陵”指南朝隐士严光,典故的引入将视角从现实转向历史。词人假设严陵若知自身境遇,以“笑问东风”作结,表面诙谐,实则暗含对隐逸理想与现实落差的矛盾心理。此句化用范仲淹“江山如不胜,光武肯教来”之典,深化了超脱与执念的辩证思考。“只应笑问东风​​​​”末句以景结情,将情感投射于“东风”这一自然意象。东风象征时光流转与世事无常,而“笑问”则赋予其人格化色彩。看似闲笔,实则以举重若轻之笔化解沉重,体现宋词“以景语代情语”的含蓄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枕上作》

下一篇:宋·赵鼎《蝶恋花·河中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