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旬未识东君信":过了十来天,都没能察觉到春天的讯息。
# 东君:神话中管领春天的神。这里指春光。
"一夕薰风来解愠":一夜之间,和暖的南风吹来,消解了心中的烦闷。
# 解愠:意为驱除心中的不快。相传虞舜作五弦琴,歌《南风》:“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见《史记·乐书》集解等)语本此。,薰风:和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红绡衣薄麦秋寒":家妓穿着单薄的红绸衣衫,麦秋时节仍有丝丝寒意,
# 麦秋:夏历四月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
"绿绮韵低梅雨润":绿绮琴弹奏出轻柔婉转的乐声,如同梅雨般滋润心田。
# 梅雨:江南四五月间,当梅子黄熟时候,常有较长的阴雨天气,故称“梅雨”。,绿绮:相传司马相如有琴名为绿绮(见西晋傅玄《琴赋》序)。这里指琴。“绿绮”用作对所操琴的美称,“韵低”则概括了琴声婉转悠扬的韵致。
"瓜头绿染山光嫩":瓜的顶端呈现出的绿色,仿佛是被鲜嫩的山光染成的。
"弄色金桃新傅粉":色彩娇艳的金桃,像是刚刚敷上了一层脂粉。
# 傅粉:涂抹脂粉。
"日高慵卷水晶帘":太阳已经升高,却慵懒地不愿卷起水晶帘,
# 水晶帘:这里用作对帘子的美称。,慵:懒。
"犹带春醪红玉困":还带着春日酒的醉意,肌肤红润,一副困倦的模样。
# 红玉: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谓赵飞燕与其妹“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后用以比美貌女子。此处喻指家妓。,春醪:春天饮用的浊酒。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兼写人题材的词。描绘了时令的暗中变化、应时的瓜果风物以及家妓弹琴的韵致与日高慵起、酒意未消的形象,营造出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体现出一种带有生活气息的意趣。
2. 分段赏析
上阕“经旬未识东君信”点出时令变化的悄然。“经旬”表明时间不短,因卧病半月,作者未能感知春天的讯息,“东君”代指春天,此句暗含对南都春光的辜负之感。“一夕薰风来解愠”写出季节的暗中替换。“薰风”即和风,“解愠”有消解烦闷之意,暗用《南风》歌的故实,将“薰风”人格化,既写自然变化,也体现出人的情绪从之前的因未识春信而有的沉郁向舒缓的转变,或许还隐含着病后初愈的精神解脱。“红绡衣薄麦秋寒”简笔勾勒家妓的装束。“红绡衣薄”尽显家妓的青春气息,“麦秋寒”则以时节的微寒作为衬托,形成鲜明的感官对比,让家妓的形象更显生动。“绿绮韵低梅雨润”描摹家妓弹琴的韵致。“绿绮”指琴,“韵低”写出琴声的轻柔婉转,是作者用心品味所得;“梅雨润”既点出季候特征,与前文“薰风”“麦秋”相呼应,写出梅雨滋润万物之效,更以“润”字传出水一般的琴声滋润心田的美妙审美感受,颇具象喻意味。下阕“瓜头绿染山光嫩”描绘时令瓜果的鲜活。“瓜头绿”写出瓜的色泽,“山光嫩”则以自然背景映衬,仿佛瓜的绿色是由鲜嫩的山光染就,让瓜的形象富于色彩美和生机感。“弄色金桃新傅粉”同样刻画应时瓜果。“弄色”写出金桃色彩的娇艳动人,“新傅粉”则以拟人手法,将金桃的色泽比作刚敷上脂粉般细腻明艳,绘形绘色,尽显其鲜活生气。“日高慵捲水晶帘”描写家妓的慵懒情态。“日高”表明时间已不早,“慵捲水晶帘”则直接写出她的慵懒,展现出一种随性自在的状态。“犹带春醪红玉困”刻画家妓酒意未消的模样。“春醪”指春酒,“红玉”形容她肌肤的红润美好,“困”字点出酒意未醒的娇态,或许带有打趣的意味,让家妓的形象更显生动可爱。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巧妙地捕捉到季节更替的悄然轨迹,又以佳人的形象作为映衬,将时令风物与人物情态交融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笔法灵动,韵味十足,堪称妙笔。
#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木兰花令·经旬未识东君信》,则神似大晏、欧阳。
现代文学家沈祖棻《宋词赏析》
上一篇: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下一篇:宋·刘仙伦《喜迁莺·寿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