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平川":北望一马平川,
# 川:平地。
"野水荒湾":这郊外的水湾中,溪水欢快地流淌,
"共寻春、":似乎也要寻觅春天的脚步。
"飞步孱颜":我们则快步行走在这崇山峻岭上。
# 孱:孱(chán),高峻的山岭。
"和风弄袖":和煦的微风吹动衣袖,
"香雾萦鬟":身旁歌女的头发上香雾萦绕。
# 鬟:(huán),环形发髻。,香雾:雾气。
"正酒酣时":酒酣耳热之际,
"人语笑":只听见我们的笑语声
"白云间":回荡在白云之间。
"飞鸿落照":夕阳西下,大雁盘旋于天边,
# 飞鸿:鸿雁。
"相将归去":和我们一同回去,
"淡娟娟、":小溪恬静明美,
"玉宇清闲":天空朗朗。
"何人无事":是什么人这么悠闲,
"宴坐空山":闲坐在这南山之上呢?
"望长桥上":望向长桥,
# 长桥:泗州通往南山的一座桥。
"灯火乱":只看见灯火通明人影嘈杂,
"使君还":是太守回去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词之上片,率先描绘出一幅开阔、静谧又隐有野趣的自然景致,继而叙述与友人共同探寻春色的画面,处处洋溢着融融春意与欢声笑语。下片呈现夕阳西坠,大雁从天边翩然而至,众人结伴踏上归程,彼时天空澄澈宁静。结尾处设想,若有人悠然眺望,便能看到太守结束游山,趁着夜色归来。全词语言清新雅正、简洁凝练,写景着墨浅淡,将“乐”的情绪徐徐道来,满含闲适优雅的生活意趣。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中“北望平川。野水荒湾”描绘出一片开阔又略带荒寂的景象,奠定了一种闲适、淡远的基调,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之情。“和风弄袖,香雾萦鬟”通过和风、香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抒发了作者与友人同游的愉悦之感。动静结合:上阕“共寻春、飞步孱颜”写人在山中寻春漫步,是动态描写;“野水荒湾”则是静态的画面,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富有生机与层次感。烘托:“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用飞鸿、落照、清新华美的天空,烘托出作者与友人归去时的悠然闲适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辽阔、静谧且带着些许野趣的自然风光图。随后,画面一转,描绘出苏轼与友人一同寻觅春景的欢乐场景,处处洋溢着融融春意,欢声笑语回荡其间。下片笔触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夕阳西下,大雁从天际翩翩飞来,众人相伴踏上归途,此时的天空愈发澄澈、宁静。结尾处,词人展开想象,若有悠然之人放眼眺望,定能看到太守结束游山,趁着夜色归来的身影。全词语言清新雅致、简洁凝练,写景着墨不多却意境全出,写“乐”也是不疾不徐,尽显闲适优雅的生活意趣。
下一篇:宋·苏轼《送岑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