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èn
yuān
m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hī
shén
fēi
xíng
rén
tiān
wéi
sān
cái
zhōng
suǒ
zài
rán
yǐn
ér
gāo
zhī
wéi
xīng
xuán
sàn
ér
bēi
zhī
nìng
fēi
shān
chuān
sān
huáng
suī
yún
zhì
jīn
zài
qián
bǎi
yào
yǒu
zhōng
péng
fēi
yǒng
nián
huáng
huáng
móu
zuì
jǐn
槿
yán
yǒu
jiǔ
zuì
jiǔ
yǐn
quán
shàn
qiú
rén
shí
chán
xián
wěi
yùn
yōu
shāng
shēng
yōu
shēng
huán
zòng
làng
huà
zhōng
zhèng
wéi
huà
suǒ
chán
yīng
jìn
biàn
便
jìn
nìng
shì
yán

译文

你知道精神并非外在的形体,那么人与天又有什么不同呢。不仅在天地人三才之中是这样,到处都是如此。我提升它,它就能像日月星辰一样高悬,我分散它,它难道不是山川吗?三皇虽然已经逝去,但他们至今仍在我面前。即使是八百岁的彭祖,也有终了的时候,他并非永生。我急切地想要一醉,以此来展现露槿的美丽。有酒就尽情畅饮,不辞醉意,没有酒就饮泉水。追求善行以求得名声,就像饥饿的人看到唾液一样徒劳。把命运交给自然,忧伤就会产生,忧伤离去,生命也会回归。在大自然的洪流中放纵自己,正是被大自然所束缚。既然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吧,何必再说这些话呢。

逐句剖析

"子知神非形":你知道精神并非外在的形体,

"何复异人天":那么人与天又有什么不同呢。

"岂惟三才中":不仅在天地人三才之中是这样,

"所在靡不然":到处都是如此。

"我引而高之":我提升它,

"则为日星悬":它就能像日月星辰一样高悬,

"我散而卑之":我分散它,

"宁非山与川":它难道不是山川吗?

"三皇虽云没":三皇虽然已经逝去,

# 三皇:传说中上古三帝王。

"至今在我前":但他们至今仍在我面前。

"八百要有终":即使是八百岁的彭祖,

"彭祖非永年":也有终了的时候,他并非永生。

# 彭祖:传说中的人物。

"皇皇谋一醉":我急切地想要一醉,

"发此露槿妍":以此来展现露槿的美丽。

# 槿:木槿,其花朝生暮落。

"有酒不辞醉":有酒就尽情畅饮,不辞醉意,

"无酒斯饮泉":没有酒就饮泉水。

"立善求我誉":追求善行以求得名声,

"饥人食馋涎":就像饥饿的人看到唾液一样徒劳。

"委运忧伤生":把命运交给自然,忧伤就会产生,

# 委运:随顺自然,听凭天命。

"忧去生亦还":忧伤离去,生命也会回归。

# 忧:自注:忧(一作运。)

"纵浪大化中":在大自然的洪流中放纵自己,

# 大化:谓化育万物,亦谓人生的重要变化,借指生命。

"正为化所缠":正是被大自然所束缚。

"应尽便须尽":既然该结束的就让它结束吧,

"宁复事此言":何必再说这些话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问渊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其《东坡七集》中。这首诗通过对“神”与“形”关系的探讨,阐述了苏轼对人生、命运以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诗的前半部分强调了精神的永恒性,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形体的限制,达到普遍和永恒的境界。苏轼以“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为例,说明精神的不朽。后半部分则探讨了人生态度,批评陶渊明未能完全超越生之忧虑,主张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问渊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的前半部分强调了精神的永恒性,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超越形体的限制,达到普遍和永恒的境界。苏轼以“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为例,说明精神的不朽。后半部分则探讨了人生态度,批评陶渊明未能完全超越生之忧虑,主张随缘自适、随遇而安。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事物高低、大小的辩证思考。虚实结合:“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我引而高之,则为日星悬。”“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还。”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如“日星悬”“山与川”),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抽象思考(如“神非形”“委运忧伤生”),虚实结合,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意境。用典:诗中提到“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彭祖非永年”,通过典故表达人生短暂和对永恒的追求。直抒胸臆:诗人在结尾“应尽便须尽,宁复事此言”直接表达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抒发了对命运的坦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老健》

下一篇:宋·田锡《御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