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山顶何山麓":道场山的山顶连接着何山的山麓,
# 何山:在乌程县南十里,与道场山相接。晋代何楷曾在山中读书,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其寺而名其山。,道场山:湖州,山上有万寿禅寺。
"上彻云峰下幽谷":向上能直达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向下则延伸到幽深的山谷之中。
"我从山水窟中来":我从那山水汇聚、风景绝佳的地方而来,
"尚爱此山看不足":可依旧对这座山喜爱不已,总觉得看不够。
"陂湖行尽白漫漫":走过了那波光粼粼、白茫茫一片的陂湖,
"青山忽作龙蛇盘":忽然看到青山蜿蜒起伏,如同龙蛇盘绕一般。
"山高无风松自响":山很高,虽然没有风,但松树却发出沙沙的声响,
"误认石齿号惊湍":让人误以为是那如锯齿般的石头间有湍急的水流在呼啸。
# 石齿:齿状之石。
"山僧不放山泉出":山中的僧人不让山泉随意流出,
"屋底清池照瑶席":房屋底下那清澈的池塘,倒映着如美玉般的坐席。
# 瑶席:玉饰之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台阶前那棵粗到需两人合抱的树,散发的香气直冲入云霄,
"月里仙人亲手植":还幻想这是月宫里的仙人亲手种下的。
"出山回望翠云鬟":走出山后回头望去,那山峦如同女子翠绿的发髻,
"碧瓦朱栏缥缈间":山上的碧瓦红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十分缥缈。
"白水田头问行路":在那水色泛白的田头向人询问前行的道路,
"小溪深处是何山":又看到小溪深处有一座山,便问那是什么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有位品行高洁的人曾在这里读书,常常从夜晚读到天明,
# 高人:指晋人何楷。
"至今山鹤鸣夜半":直到现在,山中的仙鹤还会在半夜鸣叫。
"我今废学不归山":我如今荒废了学业,又不能归隐山林,
"山中对酒空三叹":只能在山中对着美酒空自长叹几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记录了苏轼夜游道场山与何山的经历。诗中,苏轼将自身对水月境界的独特感悟融入其中,展现出空灵澄澈的美感。在静谧的夜晚,他漫步山间,沉醉于沿途美景,流露出珍惜人生美好时光的情怀。苏轼对水月交辉之境的执着偏爱,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让他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2. 写作手法
比喻:“青山忽作龙蛇盘”把青山比作龙蛇盘绕,形象地写出了青山蜿蜒曲折、姿态万千的形态,使青山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衬托:“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以清池的静谧衬托出山的清幽;“至今山鹤鸣夜半”以鹤鸣衬托出山中夜晚的寂静,以动景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清幽。虚实结合:诗歌中既有对山中真实景色的描写,如“陂湖行尽白漫漫”“阶前合抱香入云”等,又有“月里仙人亲手植”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以及“高人读书夜达旦”的传说,虚与实相互交融,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
3. 作品点评
此作摒弃对山水的刻板描摹,以灵动笔触随性点染,达意便止。全篇采用散体,行文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尽显自在之妙。诗歌巧妙借鉴唐人转韵格式,每四句转换一次韵脚,平仄韵交替运用,使音节富有变化,读来音韵婉转,摇曳生姿。
上一篇:宋·释永颐《老梅》
下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