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dào
chǎng
shān
sh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ào
chǎng
shān
dǐng
shān
shàng
chè
yún
fēng
xià
yōu
cóng
shān
shuǐ
zhōng
lái
shàng
ài
shān
kàn
bēi
xíng
jìn
bái
màn
màn
qīng
shān
zuò
lóng
shé
pán
shān
gāo
fēng
sōng
xiǎng
rèn
shí
chǐ
齿
háo
jīng
tuān
shān
sēng
fàng
shān
quán
chū
qīng
chí
zhào
yáo
jiē
qián
bào
xiāng
yún
yuè
xiān
rén
qīn
shǒu
zhí
chū
shān
huí
wàng
cuì
yún
huán
zhū
lán
piāo
miǎo
jiān
bái
shuǐ
tián
tóu
wèn
xíng
xiǎo
shēn
chù
shì
shān
gāo
rén
shū
dàn
zhì
jīn
shān
míng
bàn
jīn
fèi
xué
guī
shān
shān
zhōng
duì
jiǔ
kōng
sān
tàn

译文

道场山的山顶连接着何山的山麓,向上能直达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向下则延伸到幽深的山谷之中。我从那山水汇聚、风景绝佳的地方而来,可依旧对这座山喜爱不已,总觉得看不够。走过了那波光粼粼、白茫茫一片的陂湖,忽然看到青山蜿蜒起伏,如同龙蛇盘绕一般。山很高,虽然没有风,但松树却发出沙沙的声响,让人误以为是那如锯齿般的石头间有湍急的水流在呼啸。山中的僧人不让山泉随意流出,房屋底下那清澈的池塘,倒映着如美玉般的坐席。台阶前那棵粗到需两人合抱的树,散发的香气直冲入云霄,还幻想这是月宫里的仙人亲手种下的。走出山后回头望去,那山峦如同女子翠绿的发髻,山上的碧瓦红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十分缥缈。在那水色泛白的田头向人询问前行的道路,又看到小溪深处有一座山,便问那是什么山。有位品行高洁的人曾在这里读书,常常从夜晚读到天明,直到现在,山中的仙鹤还会在半夜鸣叫。我如今荒废了学业,又不能归隐山林,只能在山中对着美酒空自长叹几声。

逐句剖析

"道场山顶何山麓":道场山的山顶连接着何山的山麓,

# 何山:在乌程县南十里,与道场山相接。晋代何楷曾在山中读书,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其寺而名其山。,道场山:湖州,山上有万寿禅寺。

"上彻云峰下幽谷":向上能直达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向下则延伸到幽深的山谷之中。

"我从山水窟中来":我从那山水汇聚、风景绝佳的地方而来,

"尚爱此山看不足":可依旧对这座山喜爱不已,总觉得看不够。

"陂湖行尽白漫漫":走过了那波光粼粼、白茫茫一片的陂湖,

"青山忽作龙蛇盘":忽然看到青山蜿蜒起伏,如同龙蛇盘绕一般。

"山高无风松自响":山很高,虽然没有风,但松树却发出沙沙的声响,

"误认石齿号惊湍":让人误以为是那如锯齿般的石头间有湍急的水流在呼啸。

# 石齿:齿状之石。

"山僧不放山泉出":山中的僧人不让山泉随意流出,

"屋底清池照瑶席":房屋底下那清澈的池塘,倒映着如美玉般的坐席。

# 瑶席:玉饰之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台阶前那棵粗到需两人合抱的树,散发的香气直冲入云霄,

"月里仙人亲手植":还幻想这是月宫里的仙人亲手种下的。

"出山回望翠云鬟":走出山后回头望去,那山峦如同女子翠绿的发髻,

"碧瓦朱栏缥缈间":山上的碧瓦红栏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十分缥缈。

"白水田头问行路":在那水色泛白的田头向人询问前行的道路,

"小溪深处是何山":又看到小溪深处有一座山,便问那是什么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有位品行高洁的人曾在这里读书,常常从夜晚读到天明,

# 高人:指晋人何楷。

"至今山鹤鸣夜半":直到现在,山中的仙鹤还会在半夜鸣叫。

"我今废学不归山":我如今荒废了学业,又不能归隐山林,

"山中对酒空三叹":只能在山中对着美酒空自长叹几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道场山何山》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七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苏轼夜游道场山与何山的经历,字里行间尽显独特景致。在诗中,苏轼所营造的水月交融之境,不仅是他钟爱的美学意境,更蕴含着人生哲思。于夜间漫步山中,他沉醉于眼前美景,借此表达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珍视。苏轼对水月境界的偏爱,是其精神追求的映射,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也为他的人生带来诸多启示,成为他诗歌创作中一抹独特的亮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熙宁五年(1072)寒冬,苏轼于湖州创作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诗。诗中,苏轼详细记录了自己游览道场山与何山的亲身经历,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诉诸笔端,字里行间流露出渴望辞官归隐,却又难以如愿的惆怅心境。此诗在构思与布局上独树一帜。开篇的四句,提纲挈领,对道场山与何山进行了总体勾勒。随后,诗人以细腻生动的笔触,着重描绘道场山的湖光水色、蜿蜒山势、松间风声以及潺潺溪流。寺中的清泉、阶前的桂树,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山僧不放山泉出”的想象,“月里仙人亲手植”的奇幻设想,更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出山”两句,通过对回望景色的描写,将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细致入微。而对于何山,诗人并未过多着墨于山水景色的描绘,仅以缅怀山中高人攻读的场景,轻描淡写地带过,点到即止。整首诗采用散体单行的形式,行文自然流畅,毫无滞碍。在用韵方面,诗人巧妙地借鉴唐人转韵格,每四句一转韵,平仄韵交替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宛如一首灵动的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记录了苏轼夜游道场山与何山的经历。诗中,苏轼将自身对水月境界的独特感悟融入其中,展现出空灵澄澈的美感。在静谧的夜晚,他漫步山间,沉醉于沿途美景,流露出珍惜人生美好时光的情怀。苏轼对水月交辉之境的执着偏爱,不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让他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

2. 写作手法

比喻:“青山忽作龙蛇盘”把青山比作龙蛇盘绕,形象地写出了青山蜿蜒曲折、姿态万千的形态,使青山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衬托:“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以清池的静谧衬托出山的清幽;“至今山鹤鸣夜半”以鹤鸣衬托出山中夜晚的寂静,以动景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清幽。虚实结合:诗歌中既有对山中真实景色的描写,如“陂湖行尽白漫漫”“阶前合抱香入云”等,又有“月里仙人亲手植”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以及“高人读书夜达旦”的传说,虚与实相互交融,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

3. 作品点评

此作摒弃对山水的刻板描摹,以灵动笔触随性点染,达意便止。全篇采用散体,行文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尽显自在之妙。诗歌巧妙借鉴唐人转韵格式,每四句转换一次韵脚,平仄韵交替运用,使音节富有变化,读来音韵婉转,摇曳生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永颐《老梅》

下一篇: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