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黄柑二百株":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
# 黄柑:即黄柑。柑的一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
"春来新叶遍城隅":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 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
# 方同楚客怜皇树:自注:《楚词》:“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皇树:即橘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 不学荆州利木奴: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这句话是从反面说。木奴:指柑橘的果实。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
# 喷雪:形容柑橘花开放时雪白且香。
"何人摘实见垂珠":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 垂珠:悬挂的珠串。这里比喻柑果。
"若教坐待成林日":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
# 坐待:渐渐地等待。宋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若:如果。
"滋味还堪养老夫":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 老夫:作者自谓。,还堪:还能够。,滋味:美味。《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贬官题材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种树之举,表达其不为利己,而是要贻惠后人的高尚情怀,反映出作者情操的高尚和为官的勤奋,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参与当地建设过程中,对柳州风物产生的特殊感情。
2. 写作手法
对偶:“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对“何人”,“开花”对“摘实”,“闻喷雪”对“见垂珠”,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用典:“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一句,巧用屈原爱橘与李衡种橘的典故。屈原在《橘颂》中赞美橘树品质,表达对其喜爱,这是“楚客怜皇树”原意。李衡为子孙谋利种橘,视橘树为“木奴”,此为“荆州利木奴”原意。作者以屈原自比,表明对柑橘树的喜爱源于欣赏其品质,同时表明不学李衡谋利,借此表达自己淡泊名利、坚守高尚情操,以及虽被贬仍坚守美好品质的心境。借景抒情:“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诗人描写自己亲手种下的柑树在春天新叶遍布城隅的景象,借生机勃勃的柑树之景,含蓄地表达了内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比喻: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喷雪”把柑树白色的花朵比作纷纷扬扬的白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柑树开花时洁白、繁多且轻盈的状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也增添了诗歌的美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以平实叙事之语缓缓道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特意强调“手种”与株数,足见诗人对柑树满怀珍视与喜爱。次句里,“新”字生动描绘出柑叶的鲜嫩翠绿,“遍”字则尽显柑叶的繁茂景象。这不仅精准勾勒出物候与时令的鲜活画面,春意盎然之景仿若就在眼前,还悄然流露出诗人逐棵赏树、遍历城隅的浓厚兴致。颔联:对于自己钟情柑橘树的缘由,诗人这般表述:“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喜爱柑橘是受“楚客”屈原《橘颂》的感染而引发雅趣,并非如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般,企图借种橘发家,为子孙积攒财富(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与古贤心意相通,将情思寄托于橘树,悠然自处,淡泊名利,诗人心境极为平和。但在这淡然表象之下,实则暗藏内心的起伏。屈原往昔爱橘、怜橘,因其认为橘树具备“闭心自慎,终不过失”与“秉德无私”的高尚品质,故而作颂以自我勉励。如今自己同样秉持高尚品德,却被贬至偏远荒蛮之地,这般心境无人能懂。唯有这些无法言语的柑橘树,能成为自己的知己。此联运用反对的对偶形式,而非正对,将复杂思绪分别融入两个表意相反的典故之中,既达成形式上的对称,又实现内容上的委婉曲折表达,还能引发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只觉深意无穷,余味悠长。颈联:随后,诗人由幼小的柑树,遥想到其开花结果的场景:“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皆承接上文的“怜”字而来。正因怜爱至深,所以期望殷切。鉴于柑树已成为诗人身边独一无二的知音,因而越是描绘他对柑树的深切怜爱与殷切期望,就越能展现出他的高雅情致,以及他极力忘却尘世纷扰的心境。此联用“喷雪”形象地比喻柑树开花,一个“闻”字,将柑橘花如雪般绽放的奇妙景观与扑鼻香气一并呈现,营造出热闹氛围;用“垂珠”来形容累累果实,勾勒出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但这终究只是想象。从想象回归现实,热闹氛围反而更衬托出当下的孤独寂寥。这两句的弦外之音是:难道自己真要在此地一直等到柑橘开花结果之时吗?尾联:本可顺势直接抒发内心感慨,然而诗人依旧以平和语调故作豁达之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表面意思是:倘若能等到柑树成林之日,其果实滋味应能供养老朽。但这只是托辞,实则感慨自己被贬时间已久,只怕等到黄柑成林,自己也无法亲身体验了。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调平和舒缓,然而在这平和之下,却潜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心绪。这正是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它的精妙之处,正如欧阳修所言:“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整首诗语言质朴平淡,却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后皇嘉树”,屈原语也,摘出二字以对“木奴”,奇甚。终篇字字缜密。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结句正见北归无复望矣。悲咽以谐传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语亦清切,惟格不高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后半真率不可法。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好典故,又好对句,何处得来?
不详近藤元粹《柳柳州集》卷三
上一篇:唐·温庭筠《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