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南城":东武城南,
# 东武: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
"新堤固、":刚刚筑就新堤,
"涟漪初溢":郏淇河水开始流溢。
"隐隐遍、":微雨过后,
"长林高阜":浓密的树林,苍翠的山岗,
# 阜:土丘。
"卧红堆碧":红花绿叶,满地堆积。
# 卧红:指花瓣被雨打落在地。
"枝上残花吹尽也":枝头残花早已随风飘尽,
"与君更向江头觅":我与朋友同到江边把春天寻觅。
# 江头:指郏淇水边。
"问向前、":试问未来、
# 向前:往前,未来。
"犹有几多春":还有多少春光?
# 春:指春光。,几多:多少。
"三之一":算来不过三分之一。
"官里事":官衙里的公事
"何时毕":纷杂堆积,
"风雨外":风雨过后
"无多日":更无几多明媚春日。
"相将泛曲水":今日相约,泛杯曲水,
"满城争出":全城百姓也争相聚集。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您不曾闻知东晋兰亭修禊的故事?
# 兰亭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41人集合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祓禊之礼。众人作诗,王氏作《兰亭集序》。修禊,三月三日于水边采兰嬉游,以驱除不祥。
"当时座上皆豪逸":当日满座都是豪俊高洁之士。
# 豪逸:指豪放不羁,潇洒不俗的人。
"到如今、":到如今、
"修竹满山阴":只有长竹满山岗。
"空陈迹":往日陈迹,无从寻觅。
"上巳日作":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这天写下此作。
"城南有坡":城的南边有个山坡,
"土色如丹":泥土的颜色红如朱砂,
"其下有堤":山坡下面有堤坝,
"壅邞淇水入城":拦截着邞淇河水使其流入城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融合了出游、怀古题材的作品。描绘了宋神宗熙宁九年三月上巳日,苏轼在密州城南流杯亭的经历。上片借雨后暮春的“长林高阜,卧红堆碧”等景物,抒发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与眷恋;下片先呈现了曲水流杯现场“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的热闹场景,尽显与民同乐之景,而后借对兰亭修禊之事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引发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生虚幻的深刻思考,以及厌倦官事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伏笔:上片开篇“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为后文下片曲水流杯活动中“曲水”的水源做了伏笔,使上下片内容紧密关联,结构严谨。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雨后暮春景物,如“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描绘出花木零落、红花绿叶堆积满地的景象,借景抒发了词人的惜春之情,情景交融,将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衬托:下片“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以官衙事务的繁杂和自然界风雨天气之多,衬托出此次聚会流杯亭的难得,为后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做铺垫。侧面烘托:“满城争出”一句,通过描写全城百姓争着前来观光曲水流觞活动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活动现场的热闹非凡,也体现出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氛围。对比:将眼前曲水流杯的场景与历史上兰亭修禊之事进行对比,“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通过昔日兰亭盛会的情景与当下的对比,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景结情:结尾“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以长满山岭的修竹这一景物描写,来结束全词,寄托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远。化用:全词多处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意境和典故,如“兰亭修楔事”等,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上片主要写雨后暮春景物,蕴含惜春之意。开篇“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着笔,既点明地点,又为后文“曲水”的水源做了巧妙铺垫,在结构上伏脉千里,此为内容主题与结构技巧的精妙结合。接着“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卧”“堆”二字生动地描绘出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花叶狼藉满地的状态,“红”“碧”活用为名词指代花、叶,语言精炼形象,尽显暮春之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炼字技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以寻觅春光的行为,将作者惜春之情由隐转显,直接表露。“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则进一步抒发了寻春结果带来的失望与略感安慰交织的复杂心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下片着重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及对兰亭陈迹的感慨。“官里事”四句,通过感叹官事繁杂和风雨天气多,衬托出此次聚会流杯亭的难得,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为后文做铺垫。“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简洁地点明“会流杯亭”的中心内容,“相将”直叙聚会之事,“满城争出”则从侧面烘托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热闹非凡,“满”“争”二字生动展现出万人空巷的景象,既描绘出百姓的热情,也体现出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由眼前事联想到历史上的兰亭修禊,将当时的情景与今日之事一一对应,形成衬托和比喻,引发对历史的联想。结尾“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借景抒情,如今只有长竹布满山岭,昔日盛事已为陈迹,蕴含着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富有人生哲理意义,深化了全词的情感主旨。整首词借上巳节修禊和曲水流杯之事,抒发了作者厌倦官事和人生虚幻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结构精巧,语言精炼,不失为佳作。
4. 作品点评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是苏轼词作中的经典篇章,借上巳节修禊时与朋友们曲水流杯的雅事,深入地抒发内心情怀。其词风豪放又不失细腻,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意。在借景抒情、叙事怀古时,生动展现出作者内心深处对官场事务的倦怠以及对人生虚幻的感慨。全词在艺术表现上,以流畅自然的笔触将眼前实景与悠远历史巧妙相连,让读者在感受上巳节雅集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不仅反映了苏轼所处时代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与精神追求,更为后世研究苏轼思想及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样本,在宋词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出苏轼词作在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上的卓越成就。
上一篇:宋·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蕡从事》
下一篇:宋·史弥宁《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