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归期恰及春":百日的归期恰好赶上了春天,
"余生乐事最关身":余生中的快乐事情最为关己。
"出门便旋风吹面":一出门就遇到了旋风迎面吹来,
"走马联翩鹊啅人":骑马行走时,喜鹊纷纷飞来啄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面对酒杯时,感觉一切如同梦境,
"试拈诗笔已如神":试着拿起诗笔,却感觉如有神助。
"此灾何必深追咎":这次的灾难何必深究原因呢,
"窃禄从来岂有因":领取俸禄(做官)从来岂是有特定原因的。
"平生文字为吾累":一生的文字创作成了我的累赘,
"此去声名不厌低":这次离去,声名不再计较高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在边塞的道路上,即便有机会他日骑马回去,
"城中不斗少年鸡":在城里也不再与年轻人争斗。
"休官彭泽贫无酒":辞官归隐的彭泽(陶渊明)因贫穷而无酒可饮,
"隐几维摩病有妻":维摩诘(佛教人物)病中倚靠在几案上,仍有妻子相伴。
"堪笑睢阳老从事":可笑那睢阳的老从事
"为余投檄向江西":为了我而投递辞呈前往江西。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归期的期待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接着,“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啄人”则通过描写旅途中的自然景象,暗含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象征:诗中运用了象征。如“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通过对比诗人面对酒杯时的迷茫和拿起诗笔时的自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创作才华的自豪。借代:苏轼在诗中运用借代的写作手法,“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借用了陶渊明和维摩诘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病痛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四句“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描述了苏轼在经历长时间的囚禁后,终于获得释放,并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踏上归途。他感到心情愉悦,仿佛连自然界的风和鹊都在欢迎他的归来。然而,这里的“旋风吹面”和“鹊啅人”也可能隐含着旅途的艰辛和外界的不友好。接下来的四句“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则表达了苏轼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态度。他感到自己在经历了这场灾难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一切如梦。同时,他试图重拾诗笔,发现自己的创作才华依然不减。对于这场灾难的原因,他并不想去深究,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他认为自己虽然曾经担任过官职,但这并不是他遭受贬谪的原因。后八句则是对自己心境的进一步抒发和对亲人的感激。“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他自嘲自己的文字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名利的看淡。他不再追求高官厚禄,而是愿意过着平淡的生活。“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他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不愿再卷入官场斗争的决心。“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他则以陶渊明和维摩诘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与亲人共度时光的愿景。尽管生活贫困,没有美酒佳肴,但有亲人的陪伴便是最大的幸福。最后两句“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则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感激之情。苏辙为了替自己赎罪而被贬到江西,这让苏轼感到既愧疚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