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bēi
bái
tóu
wēng

朝代:唐作者:刘希夷浏览量:2
luò
yáng
chéng
dōng
táo
huā
fēi
lái
fēi
luò
shuí
jiā
luò
yáng
ér
yán
xíng
féng
luò
huā
cháng
tàn
jīn
nián
huā
luò
yán
gǎi
míng
nián
huā
kāi
shuí
zài
jiàn
sōng
bǎi
cuī
wèi
xīn
gèng
wén
sāng
tián
biàn
chéng
hǎi
rén
luò
chéng
dōng
jīn
rén
hái
duì
luò
huā
fēng
nián
nián
suì
suì
huā
xiāng
suì
suì
nián
nián
rén
tóng
yán
quán
shèng
hóng
yán
lián
bàn
bái
tóu
wēng
wēng
bái
tóu
zhēn
lián
hóng
yán
měi
shào
nián
gōng
wáng
sūn
fāng
shù
xià
qīng
miào
luò
huā
qián
guāng
chí
tái
wén
jǐn
xiù
jiāng
jūn
lóu
huà
shén
xiān
zhāo
bìng
xiāng
shí
sān
chūn
xíng
zài
shuí
biān
wǎn
zhuǎn
é
méi
néng
shí
luàn
dàn
kàn
jiù
lái
wéi
yǒu
huáng
hūn
niǎo
què
bēi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城里亭亭玉立的女子,每当行至落花飘飞处,总忍不住驻足长叹。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依旧烂漫,不知那时还能有谁站在这里赏玩?早已见过挺拔的松柏被砍作烧火的柴薪,又听闻曾经的桑田沧海变迁,化作一片汪洋。从前的古人早已不在洛阳城东徘徊,如今的我们却依然要面对这吹落残花的春风。年复一年,花儿绽放的模样大致相同,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却已换了一茬又一茬。我要对那些正值青春美貌的姑娘们说,请你们也怜悯一下那行将就木的白发老翁吧。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实在令人心酸,想当年,他也是面容姣好的红颜少年。那时他是贵族公子,常在芬芳的花树下流连,与美人相伴,唱着清越的歌,跳着曼妙的舞,就在那落花纷飞之前。光禄大夫的亭台池苑装饰着华美的锦绣,将军的楼阁轩窗绘满了神仙的画像,尽是富贵荣华的景象。可一旦卧病在床,便再无人认得他的模样,那阳春三月的游乐欢宴,如今又与谁一起分享?那弯弯的蛾眉能美丽多久呢?转眼间便已白发丛生,乱得像蓬乱的丝线。只需看看从前那些歌舞升平的场所,如今只剩下一片黄昏的寂寂,唯有鸟雀在悲伤地啼叫。

逐句剖析

"洛阳城东桃李花":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

"飞来飞去落谁家":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洛阳城里亭亭玉立的女子,

# 颜色:容貌。多指妇女的容貌。,惜:痛惜,哀伤。一作“好”。,洛阳女儿:语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行逢落花长叹息":每当行至落花飘飞处,总忍不住驻足长叹。

# 行逢:集作“坐见”。坐,因,由于。

"今年花落颜色改":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

# 改:衰减。

"明年花开复谁在":明年花开时依旧烂漫,不知那时还能有谁站在这里赏玩?

"已见松柏摧为薪":早已见过挺拔的松柏被砍作烧火的柴薪,

# 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摧,毁坏。这里意为砍伐。薪,柴火,木材。

"更闻桑田变成海":又听闻曾经的桑田沧海变迁,化作一片汪洋。

# 桑田变成海:《神仙传》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迁极大。,更闻:又听说。

"古人无复洛城东":从前的古人早已不在洛阳城东徘徊,

# :不在。

"今人还对落花风":如今的我们却依然要面对这吹落残花的春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复一年,花儿绽放的模样大致相同,

# 花相似:繁花依旧。

"岁岁年年人不同":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却已换了一茬又一茬。

"寄言全盛红颜子":我要对那些正值青春美貌的姑娘们说,

# 全盛红颜子:年轻貌美女子。红颜子:红颜少年。,寄言:转告,传话。

"须怜半死白头翁":请你们也怜悯一下那行将就木的白发老翁吧。

# 须怜:应该怜悯。须:集作“应”。

"此翁白头真可怜":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实在令人心酸,

"伊昔红颜美少年":想当年,他也是面容姣好的红颜少年。

# 昔:从前。,伊:第三人称代词,他。

"公子王孙芳树下":那时他是贵族公子,常在芬芳的花树下流连,

# 芳树:花木。,公子王孙:豪门贵族子弟的通称。

"清歌妙舞落花前":与美人相伴,唱着清越的歌,跳着曼妙的舞,就在那落花纷飞之前。

#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

"光禄池台文锦绣":光禄大夫的亭台池苑装饰着华美的锦绣,

# 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光禄:光禄勋。汉官职名,主管皇帝的侍从宿卫,属官甚众。《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

"将军楼阁画神仙":将军的楼阁轩窗绘满了神仙的画像,尽是富贵荣华的景象。

# 将军:指东汉大将军梁冀。据《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图以云气仙灵”。

"一朝卧病无相识":可一旦卧病在床,便再无人认得他的模样,

"三春行乐在谁边":那阳春三月的游乐欢宴,如今又与谁一起分享?

# 行乐:消遣娱乐。,三春:春季三个月。即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合称三春。也单指春季的第三个月。

"宛转蛾眉能几时":那弯弯的蛾眉能美丽多久呢?

# 宛转蛾眉:漂亮的眼眉轻轻扬起,常用作美人的代称。此代指青春年华。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故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须臾鹤发乱如丝":转眼间便已白发丛生,乱得像蓬乱的丝线。

# 鹤发:白发,鹤的羽毛洁白,用以比喻老人的白发。鹤:集作“白”。,须臾:片刻,一会儿。

"但看旧来歌舞地":只需看看从前那些歌舞升平的场所,

# 旧:集作“古”。

"唯有黄昏鸟雀悲":如今只剩下一片黄昏的寂寂,唯有鸟雀在悲伤地啼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创作的乐府诗。诗以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飞落起兴,前半借洛阳女子见花叹息,由“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追问,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怅惘;后半转向白头翁的今昔对比——昔为“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醉舞的红颜少年,今成“卧病无人识”“黄昏鸟雀悲”的孤寂老者,揭示自然永恒而人事变迁的哲理。全诗善用对比、重叠等手法,情感层层递进,既有对青春难驻的无奈,亦有对富贵无常的深沉感喟。语言清丽婉转,意境幽远,虽承古乐府余韵却自创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刘希夷(651~679?),唐代诗人。汝州(今属河南)人。少有文华,善弹琵琶,落魄不拘常格,高宗上元进士。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从军之作,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另一些从军边塞诗,则清峻雄浑,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魄。代表作品有《白头吟》《从军行》《将军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拟古乐府之作。《白头吟》本为汉乐府相和歌辞中楚调曲的经典旧题,古辞讲述一位女子向负心弃己的情人表明决绝之意。刘希夷此作则在传统题材中注入新意,实现了内容层面的创新突破。刘希夷的诗歌创作在当世并未获得广泛关注,《大唐新语》称其“词调哀苦”,《旧唐书》更评曰“词旨悲苦”,综观其诗作,总体风格鲜明地呈现出悲苦、哀婉的特质。这位诗人英年早逝,生平似乎未及成就声名,终其一生都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中——这种现实境遇与精神困境,正是其诗歌中消极感伤情绪的深层根源。此篇作品,恰可视作刘希夷个人精神世界与生命体验的真实投射。值得补充的是,历代选本对此诗题名的记载存在差异:《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及《全唐诗》(部分版本)均录为《代悲白头翁》;《全唐诗》另收有《代白头吟》之名;《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则径题《白头吟》;《全唐诗话》更别作《白头翁咏》。题名的多元演变,亦可见此诗在传播过程中接受的丰富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感时伤怀诗,介绍了洛阳女子见桃李花落而叹息青春易逝、人生无常,以及白头翁从清歌醉舞的红颜少年,沦落为“卧病无人识”“黄昏鸟雀悲”的孤寂老者的命运变迁,通过花开花落、人事代谢的对比,揭示自然永恒与青春难驻、富贵无常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对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联为全诗核心对偶。“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以叠字重复形成回环,从时间维度强化“永恒”与“变化”的矛盾;“花相似”与“人不同”则以“物”与“人”的对照,揭示自然规律的恒定与生命轨迹的无常。用典:“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光禄”指汉代官职“光禄勋”,掌宫廷宿卫;“将军楼阁”则泛指权贵的宅邸。此处虽未直接引用典故,却以“光禄”“将军”等官职代指封建社会的权贵阶层,以“池台文锦绣”“楼阁画神仙”的奢华场景,暗讽其追逐的“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结合后文“一朝卧病无人识”的凄凉,形成“昔日权贵”与“今日潦倒”的隐性对比,用典手法使批判更具历史纵深感。对比:“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松柏”“桑田”本是自然中坚韧的存在(松柏象征长青,桑田象征稳定),却“摧为薪”“变成海”,以自然万物的“变”衬人事“更变”的无情——连最稳固的自然规律都无法永恒,何况脆弱的生命。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与“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暮春时节,桃李花开正艳,花瓣“飞来飞去”充满生机,却反衬出“洛阳女儿”因“惜颜色”而产生的哀叹——花的绚烂越盛,越凸显人的青春易逝;花的“落谁家”越轻盈,越反衬出人的“无家”(青春无处安放)之悲。双关:“洛阳女儿惜颜色”中,“颜色”既指花的娇妍,也指人的青春容貌。花的“颜色”易逝,人的“颜色”更易衰,二者互为隐喻,将“物”与“人”的命运勾连。

3. 分段赏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开篇以“洛阳城东桃李花”起兴,看似写寻常暮春之景,实则暗藏两重深意:其一,动态的“飞来飞去”与静态的“落谁家”形成对照——花瓣随风流转的“动”,反衬出观察者静立凝思的“静”,思绪随花影浮动,为后文的人生感慨蓄势;其二,“飞来飞去”的方向指向“谁家”,将宏大的洛阳城背景聚焦于“小院落”,又以“谁”字虚化具体空间,暗示抒情主人公并非某一具体女子,而是代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为全诗奠定了超越个体、直指普世的宏大基调。“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紧承其后,由景及人,自然过渡。“惜”字是全诗情感的核心枢纽——因“惜”花之凋零,方有“叹”己之迟暮;因“惜”色之易逝,方生“人面难再”的怅惘。此处“颜色”双关,既指花的娇妍,亦指人的青春,人花相对,已暗伏“物我同悲”的脉络。“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段由空间转向时间,以“今年”“明年”的线性流逝,叩击生命最本质的焦虑:“明年花开复谁在?”既是问花,亦是问己——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却因“惜”色的敏感,触发对“人”之存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更以“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海”的自然巨变佐证:曾为栋梁的松柏终成薪柴,曾为陆地的桑田化为沧海,世间万物皆逃不过“变”的法则。“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进一步将个体置于历史长河中:古人的足迹已湮灭于洛阳城东,今人却仍在落花风中感伤,古今之人在“惜时”的情感上达成奇妙的同构——我们与千百年前的先人,共享着对青春易逝的共鸣。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以回环往复的音韵,将这种哲思推向高潮:“花相似”是自然的永恒,“人不同”是生命的无常,二者对照,道尽“变与不变”的永恒矛盾。传说诗人写此联时长叹“死生有命”,恰因这十字浓缩了人类对生命最深刻的体认:个体虽逝,规律永存;繁华虽短,哀思长在。“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是全诗的关键转折。“寄言”二字如一声棒喝,将“洛阳女儿”的个体感伤扩展为对所有“红颜”的警示:今日的“全盛红颜”,终将成为明日的“半死白头翁”。这种“人我同构”的视角,将个体命运典型化——白头翁的今日,是红颜女的明日;红颜女的今日,是白头翁的昨日。二者在时间的长河中互为镜像,共同指向“青春难驻”的普遍命运。继而诗人回溯白头翁的“昔日”:他曾是“公子王孙”在芳树下与“清歌妙舞”的佳人共赏落花的风流少年,曾在“光禄池台”“将军楼阁”中沉浸于“文锦绣”“画神仙”的富贵繁华。这些细节并非特指某一历史人物,而是以“光禄”、“将军”等符号,勾勒出封建社会中权贵阶层的奢靡生活,暗示所谓“红颜”“青春”“富贵”,皆如过眼云烟。“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笔锋陡转,写白头翁的今日之境:“一朝卧病无人识”——曾经的权贵、风流,如今无人问津;“三春行乐在谁边”——昔日的欢宴、繁华,如今只剩空忆。两句以“昔”与“今”的强烈反差,撕碎了世俗追逐的“富贵”“青春”的虚妄。“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以美貌的短暂与衰老的迅猛形成冲击:“蛾眉”代指青春美貌,“鹤发”象征暮年衰朽,“能几时”与“须臾”的叠用,强化了生命流逝的不可逆。结尾“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曾为歌舞升平之地的“芳树下”“池台楼阁”,如今只剩“黄昏鸟雀”的悲鸣。“鸟雀悲”既是实景——暮色中离群的鸟雀发出凄切叫声,亦是象征——繁华消歇后的孤寂,恰似人生的终局。一个“悲”字,贯穿全诗:为红颜易老悲,为白头凄凉悲,更为所有追逐虚妄的众生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浸透着深沉的感伤基调,字里行间暗含着对封建制度桎梏人才、摧残生命的深刻批判。诗的前半段以洛阳女子面对飘零残红而伤怀起笔,通过落花飘逝的意象,倾诉对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深切喟叹;后半段转写白头老者历经人生沦落的遭际,借白发与往事的对照,感慨世事沧桑、富贵浮云的人生况味。最后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收束全文,将个体命运的悲叹升华为对历史规律的深沉叩问——曾经繁华的歌舞场终成荒芜,唯有暮色中的鸟雀为岁月作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希夷)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头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唐刘肃《大唐新语》

# 《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唯“长叹息”三字顺出一篇。幻生一白头翁闯入不觉,局阵岂浅人所测邪?一直中露本色风光,即此是七言渊系。后来排撰虚实,横立情景,如游子以他乡为丘壑,忘其本矣。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一意纡回,波折入妙,佳在更从老说至少年虚写一段。

清毛先舒《诗辩坻》

# “伊昔”老翁,即少年前车,追叙冶游,可悲处正在此。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少年每轻视老翁,因言老翁当少年时亦尝与公子王孙游冶,一朝奄忽,尽付空虚,今之少年能免衰老乎?末又宕开作结。对仗工丽,上下蝉联,此初唐七古体,少陵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也。《唐新语》载宋之问为此诗有佳句,因杀害希夷而以此诗为己作,此因之问品居下流而以恶归之。其实宋之问诗高于刘,不用攘窃他人也。杂说不足凭,每每如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闺怨》

下一篇:唐·杜甫《客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