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送行人":杨柳枝条摇曳,仿佛在送别远行的人,
"青青西入秦":青翠的枝叶一直延伸向西边的秦地。
# 青青:柳色。
"谁家采桑女":不知谁家的采桑女子,
"楼上不胜春":独自在楼上,面对满园春色竟感到难以承受。
# 楼上:采桑女所居之处。
"盈盈灞水曲":灞水河湾处春波荡漾,
# 曲:水流曲折之处,泛指水边。,灞水:在陕西东中部,源出秦岭,流经过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盈盈:仪态美好。
"步步春芳绿":她步步前行,周围是绿意盎然的春花芳草。
"红脸耀明珠":她红润的脸庞如明珠般闪耀,
"绛唇含白玉":绛红的嘴唇似含着白玉般莹润。
"回首渭桥东":回头望向渭桥东边,
"遥怜春色同":遥想远方的春色是否与这里相同。
# 春:一作树。,怜:怜爱。
"青丝娇落日":乌黑的发丝在落日余晖中轻柔飘动,
# 青丝:指提竹篮的青丝络绳。
"缃绮弄春风":浅黄色的丝质衣裙随风轻摆,与春风嬉戏。
#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缃:浅黄色。
"携笼长叹息":她提着竹笼长声叹息,
# 携笼:提着盛桑叶的篮子。
"逶迟恋春色":脚步迟缓,留恋这春日美景。
# 迟:一作迤。
"看花若有情":凝视花朵时似有无限情意,
"倚树疑无力":倚靠树干时却仿佛因疲惫而显得无力。
"薄暮思悠悠":暮色渐深,思绪悠长,
# 思悠悠:思绪深远悠长。,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之时。
"使君南陌头":有位官员正伫立在南边的道路旁。
# 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
"相逢不相识":两人相遇却已互不相识,
"归去梦青楼":最终只能带着遗憾归去,在梦中重访旧日的青楼。
# 青楼:华丽精致的楼房。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妇女居住之处。
初唐诗人
刘希夷(651~679?),唐代诗人。汝州(今属河南)人。少有文华,善弹琵琶,落魄不拘常格,高宗上元进士。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从军之作,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另一些从军边塞诗,则清峻雄浑,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魄。代表作品有《白头吟》《从军行》《将军行》等。
1. 分段赏析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两句描绘了杨柳依依送别行人,行人向着西边的秦地前行的场景。“杨柳”自古以来便是送别意象,这里以“杨柳送行人”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青青”既写出杨柳的生机盎然,也暗示了行人行程的方向,为后文引出采桑女做铺垫。“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以疑问句式引出采桑女,点明诗歌主人公。“楼上不胜春”描绘出采桑女身处楼上,被浓郁春色所包围,既展现出春日的美好,也为采桑女的出场渲染出温馨浪漫的氛围。“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两句是对灞水岸边春日景色的描写。“盈盈”生动地写出灞水曲折、水波荡漾的样子,“步步春芳绿”则描绘出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芳草萋萋、绿意盎然的景象,将灞水之畔的春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采桑女的容貌。将采桑女的红脸比作闪耀的明珠,绛唇比作含着的白玉,形象地描绘出采桑女面容的娇美艳丽,展现出其青春的活力与魅力。“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写采桑女回首望向渭桥东边,心中对那相同的春色充满怜爱之情。“回首”“遥怜”两个动作和情感的表达,体现出采桑女对春日景色的留恋,也暗示了她内心细腻的情感。“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进一步描绘采桑女的美丽姿态。“青丝”与落日相映,仿佛青丝在夕阳下更加娇美;“缃绮”在春风中飘动,生动展现出采桑女身着华服,在春风中身姿婀娜的模样,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刻画采桑女的动作与情感。她手携桑笼,发出长长的叹息,缓慢前行,心中满是对春色的留恋。“长叹息”“逶迟”直接表现出采桑女的惆怅与不舍,将其情感直观地展现出来。“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运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采桑女看花,仿佛花儿也含情脉脉,她倚靠着树,好像娇弱无力。这两句既写出采桑女对花的多情,也通过“倚树无力”的姿态,进一步渲染出她内心的惆怅与慵懒。“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点明时间到了傍晚,采桑女思绪悠悠。“使君南陌头”交代了她思绪的缘由,暗示她在傍晚时分,想起了在南陌头遇到的使君,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写采桑女与使君相逢却互不相识,归家后只能在梦中回忆此次相遇。这两句既表现出采桑女的失落与无奈,也增添了故事的朦胧感与浪漫色彩,余韵悠长,引人遐想。
上一篇:唐·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下一篇: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