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嵩山东":月亮从嵩山东边升起,
"月明山益空":月光明亮使山间更显空旷。
"山人爱清景":隐士喜爱这清幽景色,
# 山人:指隐士。
"散发卧秋风":披散头发躺在秋风中。
"风止夜何清":风停了,夜晚多么清静,
"独夜草虫鸣":独自在夜里听着草虫鸣叫。
"仙人不可见":仙人虽不可见,
"乘月近吹笙":却乘着月光靠近吹奏笙箫。
"绛唇吸灵气":红唇轻启吸纳灵气,
# 绛唇:红唇。绛:赤色,火红的。
"玉指调真声":玉指轻拨调出真纯乐声。
"真声是何曲":这真纯的乐声是何曲调,
"三山鸾鹤情":仿佛三山中鸾鹤的情意。
"昔去落尘俗":昔日远离尘世纷扰,
"愿言闻此曲":一直渴望聆听这样的乐曲。
"今来卧嵩岑":如今来到嵩山隐居,
# 嵩岑:即嵩山。
"何幸承幽音":何等幸运能承受这幽远乐音。
"神仙乐吾事":神仙以音乐为乐事,
"笙歌铭夙心":笙歌之声铭刻我平素的心愿。
# 夙心:平素的心愿。夙:过去,旧有的。
初唐诗人
刘希夷(651~679?),唐代诗人。汝州(今属河南)人。少有文华,善弹琵琶,落魄不拘常格,高宗上元进士。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从军之作,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另一些从军边塞诗,则清峻雄浑,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魄。代表作品有《白头吟》《从军行》《将军行》等。
1. 写作手法
烘托:开头通过描写“光明、清朗的月亮从嵩山之东生出来”,以及嵩山在月光下的幽寂,为听闻笙乐营造出绝佳背景,烘托出笙乐的清幽绝俗。引用:“隐含了《庄子》中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之美”,引用《庄子》中的理想人格,为吹笙人的形象增添了文化内涵和空灵优美之感。虚实结合:九、十句是诗人想象中的吹笙人,他绛色的嘴唇吸纳天地的灵气,用他纤细的、白玉一样的手指续续吹。”对吹笙人嘴唇和手指的描写,现实中吹笙人有嘴唇和手指是实,而“吸纳天地的灵气”“白玉一样的手指”是作者赋予的想象和夸张,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将“吹”这个动作形容得无比空灵优美。通感:“前六句看似泛泛之笔,其实无一句不在写笙声,而这正是一种通感手法的运用。”前六句中“光明、清朗的月亮从嵩山之东生出来了,它的清晖让嵩山显得更加幽寂”“风静夜清,时时听闻草中虫子的细细鸣叫”等,本是描写视觉和听觉的景象,却用来写笙声,将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的感受相互沟通、挪移,把不可捉摸的声音幻化成真实可感的眼前之物。
2. 分段赏析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两句是描写嵩山的夜景。月亮从嵩山东边升起,明亮的月光让嵩山显得更加空旷寂静。“月出”点明时间,“月明”描绘出月光的皎洁,“山益空”则通过月光的映照,凸显出嵩山在月色下的清幽空寂,为全诗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也为下文听笙做了环境铺垫。“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两句刻画了听笙人的形象。山人喜爱这清幽的景色,披着头发卧在秋风之中。“山人”表明诗人的身份,“爱清景”直接表达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散发卧秋风”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诗人不受拘束、散澹闲逸的姿态,体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这清幽环境的融合,为听闻笙声后的感受埋下伏笔。“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两句进一步描写夜景。风停了,夜晚是多么清幽啊,只听见草丛中虫子的细细鸣叫。“风止”强调了夜晚的静谧,“夜何清”再次突出夜的清幽,“独夜草虫鸣”以动衬静,用草虫的鸣叫衬托出夜晚的寂静,同时也增添了一份幽静的况味,这既是真实的写景,也可理解为是对笙声营造出的氛围的一种侧面烘托,将听觉上的感受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两句开始引入吹笙的主题。仙人无法看见,却仿佛乘着月光靠近来吹奏笙乐。“仙人不可见”给吹笙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想象,“乘月近吹笙”则描绘出一个如仙人般潇洒飘逸的吹笙场景,将吹笙人置于月光之下,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同时也暗示了笙声如同仙人吹奏一般,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两句具体描写吹笙人的状态。绛色的嘴唇吸纳天地的灵气,白玉般的手指弹奏出真实美妙的声音。“绛唇”“玉指”分别从嘴唇和手指的角度进行描写,展现出吹笙人的优雅姿态,“吸灵气”赋予吹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仿佛他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调真声”则突出了笙声的真实美妙,暗示这笙声是来自于天地之间的纯粹之音,而非世俗的靡靡之音。“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两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发对笙曲内容的思考。这真实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曲子呢?仿佛是传达着三山鸾鹤的情致。“真声”再次强调了笙声的美妙,“三山鸾鹤情”则通过想象,将笙声与传说中仙境的三山以及鸾鹤联系起来,暗示笙曲有着超凡脱俗的意境和情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联想到仙境中的美好景象,进一步提升了笙声的艺术境界。“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过去离开后陷入尘俗之中,曾希望能听到这样的曲子。“昔去”与“今来”形成时间上的对比,“落尘俗”表明诗人曾经在世俗中经历过种种,而“愿言闻此曲”则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超凡脱俗的笙曲的向往之情,体现出诗人内心对摆脱尘俗、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渴望。“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两句写诗人如今的境遇。现在来到嵩山卧于山林之中,多么幸运能听到这清幽的音乐。“今来”与上文“昔去”呼应,“卧嵩岑”点明诗人当前的位置,“何幸”表达出诗人对能听到笙声的庆幸和珍惜之情,“承幽音”则强调了笙声的清幽,也体现出诗人对这美妙笙声的珍视,暗示这笙声对诗人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救赎。“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两句总结全诗。神仙般的生活是我所喜爱的事情,这笙歌铭记着我向来的心愿。“神仙乐吾事”直接表明诗人对神仙般自在生活的向往,“笙歌铭夙心”则将笙歌与诗人的夙愿联系起来,说明这笙声不仅是一种美妙的音乐,更是诗人内心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象征,它唤醒了诗人心中一直存在的那份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使诗人更加坚定了追求这种生活的决心。整首诗通过对嵩山夜景、听笙人形象以及笙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笙乐艺术为描写对象,在唐诗描绘音乐的领域中独开先河。它激发了盛唐诗人的丰富想象,很快便成为一个独立且现成的诗歌创作主题,同时还吸纳融合了音乐诗的诸多传统表现手法。
上一篇:唐·吕岩《得火龙真人剑法》
下一篇:唐·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