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愁贪睡独开迟":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
# 贪睡:言红梅睡眠如醉。郑处诲《明皇杂录》载:“上登沉香亭,召妃子。时卯酒未醒,侍从扶掖而至。上乃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春睡未足耳。’”这里反用其意,以人喻花。
"自恐冰容不入时":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 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
"故作小红桃杏色":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
# 桃杏色:桃花杏蕊般的粉红色。,小红:即浅红。,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故:故意。
"尚余孤瘦雪霜姿":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 雪霜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余:剩余。,尚:还是。
"寒心未肯随春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
# 随春态:追随春天到来而作出的姿态。,寒心:冰雪般高洁的性格。
"酒晕无端上玉肌":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 玉肌:玉容。,无端:无来由。,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
"诗老不知梅格在":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
# 在:所在。,梅格:梅花的品格。,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更看绿叶与青枝":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 更:岂能。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红梅为咏物对象,托物言志,既展现了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又暗含诗人自身的襟怀与风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红梅“寒心未肯随春态”的特点,抒发自己在困境中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志向。拟人:“怕愁贪睡”“自恐冰容不入时”等将红梅拟人化,赋予其美人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红梅的心理和性格。对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诗中红梅与桃杏对比,红梅因“怕愁贪睡”开得迟,又“故作”桃杏色,然而仍保留着“孤瘦雪霜姿”,通过桃杏的艳丽来衬托红梅既想与世俗相融又保持自身高洁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拟人手法道出红梅迟开缘由。诗人着眼红梅凌冬独放、不与百花争春的特性,将其比作情感细腻的美人。红梅之所以迟迟绽放,是“怕愁贪睡”。那它缘何怕愁贪睡?是顾虑自身冰清玉洁的姿容难合世俗审美,故而借贪睡暂避忧愁,选择“独开迟”,不与百花同时争艳。只因害怕不合时宜,才贪恋睡眠、独自晚放,皆是担忧自身绝世容颜难容于世俗啊。这不仅刻画了梅花傲雪凌霜的自然特性,更暗喻苏轼贬谪黄州后孤高自守、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颔联则写在诗人眼中,梅花通常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而这红梅偶然呈现出如桃杏般的浅红,实则是它因“怕”与“恐”,刻意做出的从众之举。一个“故”字,道尽红梅这般行为背后的无奈与被迫,它不过是为了勉强融入世俗罢了。但红梅那不畏霜雪的本质,并不会因此改变。毕竟,梅花始终是梅花,它独有的品格不会消失。“尚余”二字用得极为精妙,既展现出红梅无意显露自身的独特,又表明其特质难以被掩盖。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哪怕颜色与桃杏有几分相似,本质却截然不同。颔联将迟起美人的形象与红梅完美融合,足见诗人高超的咏物技巧。尽管红梅刻意妆扮出浅红的桃杏之色,但其枝条依旧保留着历经霜雪后孤独、细瘦且劲挺的姿态。通过对比揭示红梅的矛盾性:外表“故作”桃杏般的浅红以融入世俗,但内在仍保持“孤瘦雪霜”的劲挺姿态。表面妥协与本质坚守的张力,象征诗人虽身处逆境需适当适应环境(如贬谪生涯中的隐忍),但骨子里始终保有高洁品格。颈联进一步深入探寻红梅的内心世界。红梅外表呈现出如桃杏般的粉红,并非其本心使然,而是好似美人饮酒后,“酒晕”不经意间染上了“玉肌”。红梅本质高洁,它的心早已适应了寒冷,对严寒有着独特的偏爱。“未肯”二字,将红梅的孤傲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坚守自我,不愿迎合春天的热闹,去展露自己的美态。那看似娇艳的浅红,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端地浮现在如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并非它刻意为之,更衬出其内在的孤高与纯粹。此联强调红梅即便外表沾染世俗色彩(浅红),其本质仍是孤傲的,暗含诗人对自我精神独立性的坚持。尾联中,“绿叶与青枝”出自苏轼《志林》卷十的记载。石曼卿在《红梅》诗里写“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认为这种分辨红梅与桃、杏的方式太过简单、乏味。石曼卿仅从“无绿叶”和“有青枝”的外在特征来区分,只是在追求形似,却完全忽略了红梅的神韵。苏轼毫不留情地将其讥讽为“至陋”的“村学究体”。这尾联其实是苏轼对前人写梅花时陷入误区的评论。在他看来,评判梅花应当从其独有的“梅格”,也就是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入手。那位老诗人没能领会梅花的真正品格,怎么能仅仅依据外表上有无绿叶与青枝,就去分辨梅花和桃杏呢?苏轼认为,辨识梅不应拘泥于形似,而应重其凌寒不屈的“格”,实为对士大夫精神的升华:超越表象,追求内在风骨。
4. 作品点评
《红梅三首(其一)》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以红梅为媒介,既展现了苏轼贬谪中的孤傲与达观,也通过“梅格”的塑造,为咏物诗注入哲学深度,成为宋代咏物诗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