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如佳人":初升的新月好似美丽的佳人,
"出海初弄色":刚从海面升起开始展现出迷人的色泽。
"娟娟到湖上":美好的月光洒落在湖面上,
"潋潋摇空碧":湖水波光粼粼,晃动着天空般的碧色。
"夜凉人未寝":夜晚凉爽,人还没有入睡,
"山静闻响屐":在寂静的山中能听到木屐走动的声音。
"骚人故多感":诗人向来容易多愁善感,
"悲秋更憀栗":面对秋天的景象更添凄凉之感。
# 憀栗:凄怆。
"君胡不相就":你为什么不来与我相聚?
"朱墨纷黝赤":我这里文墨朱红交错,正忙于书写。
"我行得所嗜":我在这里做着自己喜爱的事,
"十日忘家宅":十来天连家都抛诸脑后。
"但恨无友生":只是遗憾没有朋友相伴,
"诗病莫诃诘":我的诗作有不足之处也没有人来批评指正。
"君来试吟咏":你若来一起吟诗,
"定作鹤头侧":一定会为了斟酌诗句而侧着头(苦苦思索)。
# 定作鹤头侧:指侧颈而吟诗状。
"改罢心愈疑":改完诗后心中更加疑惑,
"满纸蛟蛇黑":满纸的字迹就像蛟龙和蛇一样。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宿于望湖楼时的所见所感的诗,诗中先将新月比作佳人,生动展现出新月初升时的美妙姿态,以及月光洒在湖面上的潋滟波光。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把新月比作佳人,赋予新月以人的柔美姿态和初展魅力时的娇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新月初升时的清新与美好,让抽象的月亮变得具体可感,极富画面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中借望湖楼的夜景,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对友人不在身边的遗憾,以及对诗歌创作无人交流探讨的孤独感,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动静结合:“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前半句写月亮静静地将清辉洒向湖面,是静态描写;后半句湖水在月光下波光闪烁,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营造出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开篇将新月比作佳人,赋予其灵动之美,描绘出月亮从海面升起、渐渐照亮湖面,湖水波光粼粼的美景,营造出清新美好的氛围。中间四句“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栗”:从写景转向抒情,夜凉人未眠,静中能听到山间响屐声,在秋季引发诗人作为“骚人”的多愁善感,增添了忧愁之感。后八句“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诗人提及友人忙于事务未能前来,而自己沉醉美景十日忘家,却因无友,诗病无人指正。期待友人来后一同吟诗,即便反复修改仍存疑惑,体现对友情的渴望与对诗歌创作的认真。
上一篇:宋·乐雷发《寄许介之》
下一篇:宋·黄庭坚《画木石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