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xuán
hóng
zhuāng
kàn
shǐ
使
jū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xuán
hóng
zhuāng
kàn
shǐ
使
jūn
sān
sān
mén
xiāng
āi
qiàn
luó
qún
lǎo
yòu
xié
shōu
mài
shè
yuān
xiáng
sài
shén
cūn
dào
féng
zuì
sǒu
huáng
hūn

译文

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逐句剖析

"旋抹红妆看使君":村里姑娘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

# 使君:词人自称。,旋抹红妆:快速匆忙地梳妆打扮。旋,立刻飞快。

"三三五五棘篱门":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

# 门:用杂树枝做成的篱笆门。,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相挨踏破茜罗裙":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 罗裙:丝绸裙子。,茜:一作“蒨”。茜草,此处指代红色。

"老幼扶携收麦社":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

#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翔舞赛神村":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

# 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乌鸢:乌鸦、老鹰。

"道逢醉叟卧黄昏":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中的其中一首。此词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词的上片主要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睹使君的场景;下片转而描写祭祀的情景。全词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捕捉和描绘乡村生活细节,反映农民的情绪,展现了一幅充满人情味与自然之美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温馨而又生动的乡村世界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是苏轼在徐州所写。苏轼于元丰元年(1078)担任徐州知州,在这年春天,徐州遭遇严重旱灾。身为地方官员,苏轼亲率民众前往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雨。幸得降雨后,他又与百姓一同前往石潭谢雨。彼时,苏轼创作了一组共五首词,均于当年初夏在赶赴徐门石潭谢雨的途中写成,本词便是其中的第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农村词,也是一首写民俗风情的作品。这首词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门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欢乐情景。在这一连串的所见所闻中,词人始终未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境,但是透过他精心描绘的乡村场景,读者却能真切地体会到词人与民同乐,融入到了这乡村的热闹与祥和之中。

2. 写作手法

烘托:“乌鸢翔舞赛神村”,村民们备下琳琅满目的酒食用以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词人在此处并未直接描写酒食如何丰盛,而是别出心裁,借由乌鸢翔舞这一生动场景,巧妙地从侧面烘托出供品之丰盛,笔法婉转曲折,却又拿捏得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地将农村赛神活动的热闹与隆重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小见大:诗人选取“醉叟卧黄昏”这一微小场景,来展现整个村庄庆祝丰收的欢乐氛围。这一个醉卧道旁的老人,是众多狂欢的农民的代表。通过这一局部的个体形象,让读者想象到整个村子里人们在祭祀赛神、宴饮狂欢后的欢乐状态,由点及面,体现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宏大场景,使词作的主题表达和感情表达更具感染力。细节描写:此句通过对“醉叟”的细致刻画,增强词作的画面感。“醉”字点明老人宴饮后的状态,暗示出宴会上酒食的丰富和人们尽情欢庆的情景;“卧”这一动作细节,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的醉态,展现出他在欢庆氛围中的放松与满足;“黄昏”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面的热闹场景相互映衬,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农村欢庆后的余韵,体会到农民内心的喜悦。

3. 分段赏析

上片主要描写农村中的姑娘匆忙梳妆、争睹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尽显乡村姑娘与富家闺秀不同,稍作打扮便急忙出门,既展现爱美之心,又凸显出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五成群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搡,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活泼自然之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仿若能看到姑娘们羞涩又欢喜的模样,画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足见祭祀场面盛大。“乌鸢翔舞赛神村”,村民们备下琳琅满目的酒食用以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词人在此处并未直接描写酒食如何丰盛,而是别出心裁,借由乌鸢翔舞这一生动场景,巧妙地从侧面烘托出供品之丰盛,笔法婉转曲折,却又恰到好处。“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实则匠心独运,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词一大显著艺术特色,在于巧妙地将诗的句法融入词中,别具一格。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尽显纯真质朴之态,洗尽铅华而见真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大胆地将农村题材引入北宋词坛,使词中洋溢着质朴清新的乡土气息。这一创举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在题材上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具有开拓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二)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杜牧《村行》:“篱窥蒨裙女。”这里将一句化作三句,而意态生动。

近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卷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镃《深春》

下一篇:宋·无名氏《喜迁莺·厌离尘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