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shuāng
zhú
zhàn
shī
fáng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běn
jiāng
diào
zhōu
xián
gāo
lěng
sōu
sōu
xiàn
shī
shì
cái
fāng
zhàng
zhù
qīng
xiāng
jìn
liú
zhāo
zhōng
zhuàng
mén
zhěn
duì
cán
gāng
bái
huī
xuán
tōng
hóng
huǒ
tīng
xiāo
xiāo
chuāng

译文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报时的钟鼓自在那里击撞,闭门独卧对着将熄的灯光。白灰一拨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

逐句剖析

"我本江湖一钓舟":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

# 江湖:一作“西湖”。

"意嫌高屋冷飕飕":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

# 冷飕飕:寒冷的样子。

"羡师此室才方丈":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

# 方丈:寺庙住持所居之室。本意为一丈见方的居室。《维摩经》云:“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

"一炷清香尽日留":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报时的钟鼓自在那里击撞,

"闭门孤枕对残缸":闭门独卧对着将熄的灯光。

# 缸:灯。

"白灰旋拨通红火":白灰一拨又亮起通红之火,

# 旋:立即。,白灰:灰烬。

"卧听萧萧雨打窗":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两首七言绝句,这两首抒写诗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小诗,独具艺术匠心。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山寺的景致与遭遇的事件,而是从自我感受出发,深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这种写作手法,在其他的题画诗作中同样有所体现,如《书晃说之〈考牧图〉后》中所写:“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由抒发情思而进入题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所作,为杭州广严寺之主持,禅师湛师而赋,此诗镌刻于湛师禅房之壁。广严寺因寺中修竹多成双而生,故得名双竹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山寺环境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作者不是先写出游山寺的景物与情事,而是从“我”落笔,抒发情怀。

2. 写作手法

直接抒情:在第一首诗中,苏轼通过“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诗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仕宦人生的失望及对双竹湛师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向往。其中,“意嫌”“羡”等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间接抒情:苏轼在第二首诗中更多地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通过“闭门孤枕”“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等动作细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不甘和落寞这一复杂的情感。这些动作细节不仅描绘了诗人住宿山寺的情景,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第一首起首两句“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一钓舟”是化用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川》“天入沧浪一钓舟”的诗意。将其转化为更加生动的形象。这并非诗人本意,而是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困顿与失意。紧接着“意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身居高位却内心感到寒冷的不适。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正是诗人内心深处对官场生涯厌倦的真实写照。在熙宁变法的激荡洪流中,诗人因政治立场的不同,主动请求离京赴任,希望暂时远离这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在《初至杭州寄子由二绝》中,诗人曾言:“眼着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正是怀着这种既抑郁不得志又不愿彻底隐退的矛盾心境,诗人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杭州。第二首,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承接上首。庙宇中的僧侣遵循暮鼓晨钟的规律,沉浸于参悟禅理与礼敬佛祖之中,而诗人对此却置若罔闻,任由那些声音自行响起又消逝。他独自面对那盏逐渐黯淡的灯火,枕着孤寂入眠。三四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轻轻拨开这层灰烬,意外地发现灯芯深处仍藏着一抹炽热的火焰,随着他的拨弄,火焰忽明忽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一幕,不仅是对那即将熄灭的炉火的重燃,更是诗人内心深处那份不灭热情的真实写照,即便外界风雨交加,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之火,依旧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4. 作品点评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这两首诗意境深远,充分反映了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连”(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南宋何汶在《竹庄诗话》卷十七引《冷斋夜话》说:“山谷(黄庭坚)尝言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东坡《宿余杭山寺》诗云云。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从诗中所写宁静、清淡的境界来看,作者不仅仅是在客观地勾勒山寺的清幽之景,更是将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胸怀与情感,给予读者持久而深远的审美享受。在平淡无奇的诗句背后,蕴藏着清新脱俗、意蕴悠长的美妙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意自寻常,语颇清脱。

清纪昀

# 全篇语句清新通脱,准确地表现了这种难得的清景,也表现了作者十分超脱、宁静的情怀,值得细细咀嚼。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选了这首诗,其用意或者在这里。

现代王水照《苏轼诗词文选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光《竹坞》

下一篇:宋·连文凤《偶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