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dào
yuán
zhāng
shī
mí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rén
jié
jìng
shī
shū
tíng
xiāng
kuā
shòu
ruò
ruò
yóu
sòng
mài
qīng
qīng
shǔ
láo
xià
gāo
hóng
鸿
běn
míng
diān
kuáng
yòng
huàn
jiǔ
jìn
jiàn
xǐng

译文

仁义其实是人生前行的一条便捷大路,而诗书不过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座驿亭罢了。那些人相互炫耀着自己华丽的印绶(指官职显赫),表面上还在诵读着诗书(装作有学问的样子)。像那腐臭的死鼠哪里值得去惊吓(我)呢,我本就像那高远的鸿鹄,自由自在地在高空中翱翔,本就超脱于尘世。那些处于颠狂状态的人不需要去唤醒他们,等酒意消散了他们自然就会逐渐清醒过来。

逐句剖析

"仁义大捷径":仁义其实是人生前行的一条便捷大路,

"诗书一旅亭":而诗书不过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座驿亭罢了。

"相夸绶若若":那些人相互炫耀着自己华丽的印绶(指官职显赫),

"犹诵麦青青":表面上还在诵读着诗书(装作有学问的样子)。

"腐鼠何劳吓":像那腐臭的死鼠哪里值得去惊吓(我)呢,

"高鸿本自冥":我本就像那高远的鸿鹄,自由自在地在高空中翱翔,本就超脱于尘世。

"颠狂不用唤":那些处于颠狂状态的人不需要去唤醒他们,

"酒尽渐须醒":等酒意消散了他们自然就会逐渐清醒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刘道原寄张师民》是苏轼所作的一首唱和诗。诗中开篇阐述了仁义与诗书的意义,接着讽刺了追逐名利之人的虚伪。运用“腐鼠”“高鸿”的典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的心境。最后劝诫颠狂之人自会清醒,蕴含着人生哲理。整首诗运用了对偶、用典等手法,风格自然蕴藉,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名利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腐鼠何劳吓”化用《庄子・秋水》中惠子与庄子的典故,以腐鼠比喻世俗所追逐的功名利禄。“高鸿本自冥”出自扬雄《法言》,以高飞鸿鹄喻友人淡泊名利的品格。对偶:如“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句式工整。对比:“绶若若”(官印累累)与“麦青青”(自然生机)对比,揭露官场虚荣与自然本真的对立。

2. 分段赏析

《和刘道原寄张师民》首联“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开篇便直陈时弊,犀利地指出社会中部分人将仁义视作获取个人利益的便捷途径,把仁义道德当作追名逐利的工具,并非真心践行。而诗书在这些人眼中,不过是如旅人短暂停留的旅亭,仅仅用于装点门面,并非为了汲取知识、提升修养。这两句以简洁有力的比喻,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功利化的价值观以及轻视文化内涵、追逐表面形式的不良风气,为全诗奠定了讽刺现实的基调。​颔联“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描绘了一幅世人虚荣攀比的画面,“绶若若”形象展现出人们炫耀所佩戴华丽绶带的场景,生动刻画出当时人们热衷于以官职、地位等外在装饰来彰显身份,沉浸在虚幻荣耀中的虚荣之态。“犹诵麦青青”则进一步揭露了这些追名逐利者的表里不一,即便口中吟诵着《麦青青》这样的诗句,营造出文雅表象,但其内心实则被功名利禄填满,诗句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与他们的真实心境形成强烈反差,讽刺意味愈发浓厚。​颈联“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此联化用《庄子・秋水》中猫头鹰护腐鼠、恐鹓鶵来夺的典故,将那些为名利不择手段、心胸狭隘之人比作守护腐鼠的猫头鹰,讽刺他们为一点蝇头小利便患得患失、勾心斗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与之相对,诗人以高飞于天际的鸿鹄自比或赞美志向高远之士,鸿鹄自由翱翔,远离尘世纷扰,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高远境界的人生态度,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苏轼对高洁志向的向往与坚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尾联“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写诗人对那些沉迷世俗名利、举止颠狂之人表达出一种无奈与淡然。他认为无需刻意唤醒这些人,因为他们已深陷名利诱惑无法自拔,旁人劝说也难以改变。同时,诗人将世人沉迷名利的状态比作醉酒,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如同酒尽后自然会清醒一般,人们终将看清名利的虚幻本质,回归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体现出苏轼对世事发展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人们未来能幡然醒悟、追求更有价值人生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克《豆叶黄·秋千人散小庭空》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韩伯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