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ǎo
宿
líng
yǐn
tóng
zhōu
èr
l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bǎi
chóng
duī
àn
chè
shēn
xián
qiū
shēng
duì
mián
chuáng
xià
xuě
shuāng
qīn
yuè
zhěn
zhōng
qín
zhù
luò
jiē
quán
shì
wèi
cháng
yīng
biàn
shān
lǎo
jiàn
biàn
便
wéi
yǒu
mǐn
nóng
xīn
shàng
zài
zhān
yún
hàn
gèng
máng
rán

译文

案头文牍堆积,忙中偷闲,在秋风声中小睡了一下。床下的月光洁白好似霜雪,台阶前的泉水犹如乐器在枕边弹奏。我历尽了世路的艰辛,如今在寂寞的山中逐渐衰老。依然悯惜天旱伤农,起身仰望天河,想推测来日的阴晴,却感到茫然无据。

逐句剖析

"百重堆案掣身闲":案头文牍堆积,忙中偷闲,

# 掣身:抽身。

"一叶秋声对榻眠":在秋风声中小睡了一下。

"床下雪霜侵户月":床下的月光洁白好似霜雪,

"枕中琴筑落阶泉":台阶前的泉水犹如乐器在枕边弹奏。

# 筑:古代击弦乐器,形如筝。

"崎岖世味尝应遍":我历尽了世路的艰辛,

"寂寞山栖老渐便":如今在寂寞的山中逐渐衰老。

# 便:适宜,安适。

"惟有悯农心尚在":依然悯惜天旱伤农,

"起占云汉更茫然":起身仰望天河,想推测来日的阴晴,却感到茫然无据。

# 云汉:天河。,占: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立秋日祷雨时夜宿灵隐寺的情景,深夜不眠,寻思世味,起占云汉,心情茫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苏轼复杂心境,令人感触到作者忧国忧民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立秋日。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因当地大旱,奉命与钱塘县令周邠、仁和县令徐畴赴上天竺寺祈雨,夜宿灵隐寺,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盼雨的急切心情。对偶:全诗四联均对仗工整,如“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百重”对“一叶”,“堆案”对“秋声”,使诗句富有节奏感和形式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广灯《偈》

下一篇:宋·鲜于侁《洋州三十景·竹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