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钟浮玉山":撞响的钟声回荡在浮动的玉山之上,
# 浮玉山:句金山向东五百里的地方,叫做浮玉山。在今江苏浙江境内。
"迎我三千指":像是在迎接指尖弹奏的无数音符。
"众中闻謦欬":在人群中,只听到轻微的咳嗽声,
# 謦欬:咳嗽。
"未语知乡里":就能知道对方是我的同乡或知己,无需言语。
"我非个中人":我并不是那种能轻易看透人心的人,
"何以默识子":但为何能默默理解你呢?
"振衣忽归去":我整理衣襟,忽然决定离去,
"只影千山里":只留下一道孤影在千山之中。
"涪江与中泠":无论是涪江的水还是中泠的水,
# 中泠:泉水名。,涪江:水名,在今四川省中部,流经遂宁,汇入嘉陵江。
"共此一味水":它们都有着同样纯净的味道。
"冰盘荐琥珀":就像冰盘上盛放的琥珀色饮品,
# 琥珀:言糖之色。《本草纲目》:“紫色及水晶色者为上,深琥珀色次之,浅黄又次之,浅白为下。”,冰盘:指青瓷盘。唐陆羽《茶经》对青瓷有“如玉如冰”之评,言青釉温润的程度如玉似冰。
"何似糖霜美":但它的美,又怎能比得上自然或心灵的那份纯粹,就像糖霜般简单而美好呢?
# 糖霜:糖色白如霜。甘蔗榨汁熬制后,清者称蔗糖,凝结有砂者称砂糖,砂糖中轻白如霜者称糖霜。糖霜是后世白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的先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禅意送别诗。诗歌以清越钟鸣开篇,勾勒山寺空灵之境,继而抒写心性相通的默契;后文通过疏离尘俗的意象与自省之语,流露对知音难遇的怅然、对精神共鸣的珍视,以及向离世超然之境的归趋。全诗语言澄澈洗练,意境幽邃玄远,既寄寓惜别之情,亦暗含对禅理与自由的深层追索。
2. 写作手法
对比:“涪江与中泠”喻殊途同源,以“琥珀”与“糖霜”对比,暗含出世与入世、他乡与故土之别。反衬:以“三千指”迎者之众,反衬归者“只影”孤绝的超然心境。虚实相生:钟声、玉山虚写空灵,乡音、糖霜实抒故土眷恋。直抒胸臆:“我非个中人”自谦中暗藏对禅心相契的珍视,直陈对超脱的向往。卒章显志:末句“何似糖霜美”以乡土意象收束,凸显对自由与归真的终极追求。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以“撞钟”破题,声撼玉山,虚实交融,既绘佛寺空灵之景,又暗喻禅心相召。“三千指”化用佛典,言迎者之众,反衬归者超然,笔力遒劲如钟鸣荡空。第二句:“謦欬”声微而心通,不藉言语即辨乡音,以细节勾画禅悟默契。语言疏淡如云霭,呼应钟声悠远,写尽灵犀无碍之境。第三句:自谦语中藏机锋,“默识”暗扣禅宗“以心传心”之旨。句式简拙却张力暗涌,道出知音相惜之难,亦隐现对世俗牵绊的疏离。第四句:“振衣”动作飒然,“只影”孤绝入苍茫千山,以疏旷意象托举决然离尘之志。结句余韵似钟磬徐歇,写透对自由禅境的孤往热忱。第五句:借“涪江”“中泠”二水,喻殊途同源之禅理。语言清冷如寒泉漱石,既抒故土之思,亦暗含对世俗纷争的消解。第六句:“琥珀”华美反衬“糖霜”朴拙,以味觉通感喻修行真谛。结语陡转,于归隐中超拔世情,物象疏淡而情致深邈。
4. 作品点评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是苏轼的一首语言清新、意境空幽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心灵相通的向往。全诗自然流畅,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语言风格,既有朴素的口语,又有精妙的律句,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特别是通过描写乡僧的形象和归途,表达了超脱世俗境界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整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被后世传颂,尤其是其中描写乡情和离别的名句,更是展现了苏轼诗歌的妙绝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