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rén
x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yǒu
lǎo
wēng
lǎo
chǐ
齿
chǔ
chù
rén
wèn
nián
bái
xiàng
xià
chuí
shuāng
móu
shuǐ
guǒ
tóu
yòu
xiāng
shí
suī
duō
shǎo
zhī
wèn
wēng
jìng
suǒ
zhǐ
xiào
yán
zhǐ
zài
hóng
chén
qiū
fēng
liè
liè
xíng
yún
fēi
lǎo
rén
rén
huì
zhù
yún
guī
xīn
zhī
huáng
kǒu
xiǎo
ér
xiāng
xiào
lǎo
rén
jiù
céng
nián
shào
làng
cháng
zhōu
jiǎo
tiān
zhī
tiào
céng
bàn
chuán
chóu
zuì
zhū
měi
rén
huā
nòng
xián
suǒ
zhǐ
hèn
zūn
qián
míng
yuè
luò
céng
yōu
xiāng
qiū
guó
biān
xìn
duàn
hóng
鸿
kōng
zhú
shuǐ
cháng
liú
huò
ān
pín
huò
ān
huò
jué
tōng
hóu
fēng
wàn
rèn
qiū
shuāng
huàn
bìn
máo
běn
lái
miàn
zhǎng
shuǐ
yǒu
píng
shān
yǒu
zhī
rén
suī
cún
shì
fēi
yǒu
shí
què
jīng
yóu
chù
dōu
máng
máng
chūn
mèng
guī
ěr
lái
yóu
jiě
ān
pín
jiàn
wèi
gōng
qīng
qiáng
péi
miàn
jiǎo
míng
yuè
zài
qiū
tán
dòng
zhe
qián
hái
jiàn
hái
jiàn
nài
kōng
shǐ
使
yuǎn
rén
zēng
juàn
liàn
dàn
zhī
cóng
suí
zhuǎn
qīng
lóu
huáng
zhǎng
xiàng
jiàn
ruò
xiāng
jiàn
yīn
qín
què
shì
wēng
jiā
jiù
zhǔ
rén

译文

有一个老翁,年老没有牙齿,处处没有人询问他的年纪。他的头发如银丝般垂落,双眸像水一样清澈。他不裹头,也不穿鞋,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知己却很少。有人问老翁究竟住在哪里?他笑着说只在人世间。秋风猎猎,云行飘飘,老人的心思无人能懂,他目注云归,心中自知。不要嘲笑老翁像个黄口小儿,老人以前也曾年少过。他曾经四处流浪,浪迹天涯,行踪不定。也曾在半夜里寻欢作乐,在朱阁中传杯弄盏。美人如花,弹奏着乐器,只遗憾尊前明月落。他也曾担忧被流放他乡,在暮秋时节身处异国他乡。故乡远在天边,没有音信,断鸿也只能追逐流水而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或是封爵封侯做高官。任凭秋霜染白双鬓,他只想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水中有苹草,山上有灵芝,但人的心意虽然还在,事情却已经不同了。有时候他会回忆起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一切都像一场茫茫春梦。近来,老翁更加安于贫贱,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他像明月一样高洁,虽然在秋水之中,纵使世事变迁,依然静默如初,无人察觉。依然未见踪影,又能如何,徒然让远方的人儿徒增思念的苦楚。只希望老翁能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论身处青楼还是黄阁,都能够常常相见。如果能够经常相见,不要过于殷勤,因为老翁是我家的旧主人。

逐句剖析

"有一老翁老无齿":有一个老翁,年老没有牙齿,

"处处无人问年纪":处处没有人询问他的年纪。

"白发如丝向下垂":他的头发如银丝般垂落,

"一双眸子碧如水":双眸像水一样清澈。

"不裹头":他不裹头,

"又无履":也不穿鞋,

"相识虽多少知己":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知己却很少。

# 少知己:指远离亲朋,谈心次数就少,甚至没有。

"问翁毕竟何所止":有人问老翁究竟住在哪里?

# 何所止:人生到什么时候为止?

"笑言只在红尘里":他笑着说只在人世间。

"秋风猎猎行云飞":秋风猎猎,云行飘飘,

"老人此意无人会":老人的心思无人能懂,

"目注云归心自知":他目注云归,心中自知。

# 心自知:心里明白。

"黄口小儿莫相笑":不要嘲笑老翁像个黄口小儿,

# 黄口小儿:指年轻无知的人。

"老人旧日曾年少":老人以前也曾年少过。

"浪迹常如不系舟":他曾经四处流浪,

"地角天涯知自跳":浪迹天涯,行踪不定。

"亦曾乐半夜":也曾在半夜里寻欢作乐,

"传筹醉朱阁":在朱阁中传杯弄盏。

# 传筹:传达筹子的次数。

"美人如花弄弦索":美人如花,弹奏着乐器,

# 弄弦索:拨弄着弦乐。

"只恨尊前明月落":只遗憾尊前明月落。

# 尊前:指酒席前。

"亦曾忧羁旅":他也曾担忧被流放他乡,

# 忧羁旅:忧叹那流放生活。

"他乡迫暮秋":在暮秋时节身处异国他乡。

# 迫暮秋:紧觉深秋到来。

"故国日边无信息":故乡远在天边,没有音信,

# 故国:指宋朝的国都或朝廷。

"断鸿空逐水长流":断鸿也只能追逐流水而去。

"或安贫":无论是贫穷,

"或安富":还是富贵,

"或爵通侯封万户":或是封爵封侯做高官。

# 万户:食邑万户之侯。此指高爵显位。,爵:授官位。

"一任秋霜换鬓毛":任凭秋霜染白双鬓,

"本来面目长如故":他只想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

"水有苹兮山有芝":水中有苹草,山上有灵芝,

"人意虽存事已非":但人的心意虽然还在,事情却已经不同了。

"有时却忆经游处":有时候他会回忆起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 经游处:指生平历经的地方,也指生平历程。

"都似茫茫春梦归":一切都像一场茫茫春梦。

# 春梦归:比喻易逝的荣华和无常的世事了结。

"尔来尤解安贫贱":近来,老翁更加安于贫贱,

# 尔:一作“迩”。

"不为公卿强陪面":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 陪面:指讨好主子。,公卿:指高官。

"皎如明月在秋潭":他像明月一样高洁,虽然在秋水之中,

"动著依前还不见":纵使世事变迁,依然静默如初,无人察觉。

# 动著:行动。“著”一作“着”。

"还不见":依然未见踪影,

"可奈何":又能如何,

# 奈何:对付,处置。

"空使远人增眷恋":徒然让远方的人儿徒增思念的苦楚。

# 远人:指相距遥远的亲人。

"但祗从他随物转":只希望老翁能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青楼黄阁长相见":无论身处青楼还是黄阁,都能够常常相见。

# 青楼黄阁: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

"若相见":如果能够经常相见,

"莫殷勤":不要过于殷勤,

# 殷勤:衷情。

"却是翁家旧主人":因为老翁是我家的旧主人。

# 旧主人:指昔日的官僚、佞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老人行》的作者在文学史上存在争议一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约作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秋;一说佚名,约作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秋。从词的内容得知,写于海南岛。此诗以一位“老无齿”的流浪老翁为叙事主体,诗作开篇前十二句刻画老翁的外貌与超然态度,以“红尘里”与“碧如水”形成反差,奠定全诗“入世中求超脱”的基调,描写老翁的人生经历,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深刻揭示了生命本质与社会虚妄。中段自“浪迹常如不系舟”至“本来面目长如故”则分述了老翁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以乐景与哀情交织,揭示“繁华皆虚妄”的哲思。结尾从“水有苹兮山有芝”至末句,作者以自然意象呼应开篇,点明“随物转”的处世智慧,最终以“翁家旧主人”收束,强调本心即归宿。全诗表达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并宣扬超然物外、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作者通过写老翁的生命历程,从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的回忆中,突出孤独而苍凉的心态,表达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并宣扬超然物外、坚守本心的处世哲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采用比喻的手法,“不系舟”喻漂泊无定,“断鸿空逐水长流”以孤雁、流水喻漂泊孤寂,“秋霜换鬓毛”指岁月流逝,“明月在秋潭”以高洁意象暗喻本心的永恒,“青楼黄阁”暗喻世俗名利,使得诗作语言质朴而意象深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表达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旷达超脱的情怀。虚实结合:整首诗中回忆的“传筹醉朱阁”的繁华与现实中的“安贫贱”的淡泊形成虚实的交织,最终以“茫茫春梦归”点破浮生若梦的幻灭感,深化哲理层次。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以“传筹醉朱阁”“美人如花”极写富贵享乐,又写“断鸿空逐水长流”以孤雁、流水喻漂泊孤寂,“故国日边无信息”暗含思乡与政治失意的双重愁绪,表达了作者浓郁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老翁的外貌、神情和心态;第二部分写的是老翁的人生经历,还可细分为两个小部分:一是老翁旧日的青春荣耀,二是现实中幕年的羁旅断鸿生活;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借老翁传达的人生哲思。诗歌的第一部分是“有一老翁老无齿”至“目注云归心自知”共十二句,描写的是老翁形象与人生态度。开篇直击衰老本质,以“无齿”的生理特征与“无人问年纪”的社会冷遇,凸显老翁的孤独。此处暗合《猗兰操》“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的迟暮感,但苏轼更强化了“无人问”的悲凉——衰老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被世俗边缘化的隐喻。紧接着写他的外貌:“白发如丝向下垂”一句中“白”“细”“垂”三字递进式渲染衰老:白发是岁月痕迹,“如丝”喻脆弱易断,“下垂”暗含生命重力下的无力感,与《国语》“一纪”象征的时光流逝呼应,形成肉体与时间的双重压迫。以“碧水”之澄明反衬“白发”之衰朽,眼睛作为“心灵之窗”,暗示老翁超脱于肉体衰老的精神境界。此句化用佛家“明心见性”之喻(如《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将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于“老翁”形象中。“不裹头,又无履”,说明“老翁”苍凉、贫困,连裹头的布,护脚的鞋都没有,以至昔日的众多的“相识”而今很少接触,不能做“知己”了。“笑言只在红尘里”一句中“笑”字举重若轻,既是自嘲衰老的无奈,亦是对世俗价值的解构。“红尘”并非佛家“五浊恶世”,而是苏轼晚年“以儒为体,佛道为用”的实践场域——虽身处俗世,却能以超然心态“游戏三昧”。“秋风猎猎行云飞”至“目注云归心自知”以景写心,秋风“猎猎”喻生命摧折之力,“行云飞”象征漂泊无定,“目注云归”暗含对生命归宿的追问。“无人会”与“心自知”的对比,揭示苏轼晚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高境界,化用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下》),却更添苍凉底色。第二部分写老翁的人生经历。从“黄口小儿莫相笑”至“只恨尊前明月落”写的是老翁旧日的青春荣耀。以第三人称的笔法,从“黄口小儿”切莫讥笑的口吻来切人往事,显得极为真切传神。童稚无知,童言无忌。“老人旧日曾(有)年少”的风华正茂时光和风流韵事:曾记得,“浪迹常如不系舟,地角天涯知自跳”,奔舟四山海,浪迹天涯,超越时空。曾记得,“亦曾乐半夜,传筹醉朱阁”,“传筹”“半夜”,乐而忘忧,醉倒朱阁。曾记得,“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美人为伴,歌舞赏心,酒过天明。这是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只恨尊前明月落”,为此层渲染青春荣耀的结晶之笔。那痛快情感的倾泻达到了淋漓尽致。而自“亦曾忧羁旅”至“本来面目长如故”叙述的是现实中的暮年生活。“他乡迫暮秋”以暮秋象征人生的暮年,暗合《楚辞》“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时光流逝之叹。暮秋的萧瑟(草木凋零、寒气逼人)强化了老翁的迟暮感与漂泊无依的凄凉。“故国日边无信息”暗喻与朝廷音讯断绝,呼应苏轼晚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远离权力中心的境遇。此句既是对个人仕途的感慨,亦隐含对北宋政局动荡的隐忧。“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中“贫”“富”或存有东山再起的复“万户”职位的一线希望,全都听其自然。“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这种自然规律的哲学言辞,为点睛之笔,把“老翁”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心态,刻画得人骨三分。是的,任凭秋霜去换自己两鬓的发毛,我还是我,依然如故,不改初衷。这充分反映了东坡借题抒发此时此地的强韧、旷达的超然情怀。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哲思。“水有苹兮山有芝”,以水中苹草、山中灵芝象征自然之恒常,暗合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隐逸美学,但苏轼更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对立——山水亘古如斯,而人世已非。然而“人意虽存事已非”,人的美愿如旧而世事全非,能不慨然。即使“有时却忆经游处”,能引起美好的回味,但“都似茫茫春萝归”,一切都成为“春梦”,成为历史。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失落感与孤独感。“解安贫贱”“不为公卿强赔面”二句看似劝导老翁,实为苏轼自我剖白。以对话体模拟《楚辞·渔父》的辩难形式,将内心挣扎外化为他者规训,暗含“自我说服”的深意。“青楼黄阁长相见”一句中青楼暗指权贵宴乐、黄阁代指功名诱惑,老翁既盼“复朝效命”,又恐“冤家路窄”,折射苏轼晚年对仕途的复杂态度——既怀“致君尧舜”的未竟之志,又惧“乌台诗案”的覆辙。“但祗从他随物转”以庄子“与物委蛇”的顺应哲学化解矛盾,但“随物转”实为无奈之举,暗含“心向庙堂,身老江湖”的苦涩。通观全词,深有寓托。

4. 作品点评

《老人行》名义上写老翁的生命历程,实是东坡自己的生平自画像。从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的回忆中,突出孤独而苍凉的心态。语言逼真传神,构思富有变化。以老翁为镜像,完成苏轼对自我生命的终极凝视——既是对青春、理想、苦难的追忆与和解,此系东坡暮年的富有特色的词作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调笑》

下一篇:宋·黄庭坚《西江月·用惠洪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