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老翁老无齿":有一个老翁,年老没有牙齿,
"处处无人问年纪":处处没有人询问他的年纪。
"白发如丝向下垂":他的头发如银丝般垂落,
"一双眸子碧如水":双眸像水一样清澈。
"不裹头":他不裹头,
"又无履":也不穿鞋,
"相识虽多少知己":认识的人虽然很多,但知己却很少。
# 少知己:指远离亲朋,谈心次数就少,甚至没有。
"问翁毕竟何所止":有人问老翁究竟住在哪里?
# 何所止:人生到什么时候为止?
"笑言只在红尘里":他笑着说只在人世间。
"秋风猎猎行云飞":秋风猎猎,云行飘飘,
"老人此意无人会":老人的心思无人能懂,
"目注云归心自知":他目注云归,心中自知。
# 心自知:心里明白。
"黄口小儿莫相笑":不要嘲笑老翁像个黄口小儿,
# 黄口小儿:指年轻无知的人。
"老人旧日曾年少":老人以前也曾年少过。
"浪迹常如不系舟":他曾经四处流浪,
"地角天涯知自跳":浪迹天涯,行踪不定。
"亦曾乐半夜":也曾在半夜里寻欢作乐,
"传筹醉朱阁":在朱阁中传杯弄盏。
# 传筹:传达筹子的次数。
"美人如花弄弦索":美人如花,弹奏着乐器,
# 弄弦索:拨弄着弦乐。
"只恨尊前明月落":只遗憾尊前明月落。
# 尊前:指酒席前。
"亦曾忧羁旅":他也曾担忧被流放他乡,
# 忧羁旅:忧叹那流放生活。
"他乡迫暮秋":在暮秋时节身处异国他乡。
# 迫暮秋:紧觉深秋到来。
"故国日边无信息":故乡远在天边,没有音信,
# 故国:指宋朝的国都或朝廷。
"断鸿空逐水长流":断鸿也只能追逐流水而去。
"或安贫":无论是贫穷,
"或安富":还是富贵,
"或爵通侯封万户":或是封爵封侯做高官。
# 万户:食邑万户之侯。此指高爵显位。,爵:授官位。
"一任秋霜换鬓毛":任凭秋霜染白双鬓,
"本来面目长如故":他只想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
"水有苹兮山有芝":水中有苹草,山上有灵芝,
"人意虽存事已非":但人的心意虽然还在,事情却已经不同了。
"有时却忆经游处":有时候他会回忆起曾经游历过的地方,
# 经游处:指生平历经的地方,也指生平历程。
"都似茫茫春梦归":一切都像一场茫茫春梦。
# 春梦归:比喻易逝的荣华和无常的世事了结。
"尔来尤解安贫贱":近来,老翁更加安于贫贱,
# 尔:一作“迩”。
"不为公卿强陪面":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 陪面:指讨好主子。,公卿:指高官。
"皎如明月在秋潭":他像明月一样高洁,虽然在秋水之中,
"动著依前还不见":纵使世事变迁,依然静默如初,无人察觉。
# 动著:行动。“著”一作“着”。
"还不见":依然未见踪影,
"可奈何":又能如何,
# 奈何:对付,处置。
"空使远人增眷恋":徒然让远方的人儿徒增思念的苦楚。
# 远人:指相距遥远的亲人。
"但祗从他随物转":只希望老翁能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青楼黄阁长相见":无论身处青楼还是黄阁,都能够常常相见。
# 青楼黄阁:汉代丞相、太尉和汉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门,厅门涂黄色,以区别于天子。
"若相见":如果能够经常相见,
"莫殷勤":不要过于殷勤,
# 殷勤:衷情。
"却是翁家旧主人":因为老翁是我家的旧主人。
# 旧主人:指昔日的官僚、佞臣。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作者通过写老翁的生命历程,从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的回忆中,突出孤独而苍凉的心态,表达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并宣扬超然物外、坚守本心的处世哲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采用比喻的手法,“不系舟”喻漂泊无定,“断鸿空逐水长流”以孤雁、流水喻漂泊孤寂,“秋霜换鬓毛”指岁月流逝,“明月在秋潭”以高洁意象暗喻本心的永恒,“青楼黄阁”暗喻世俗名利,使得诗作语言质朴而意象深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表达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旷达超脱的情怀。虚实结合:整首诗中回忆的“传筹醉朱阁”的繁华与现实中的“安贫贱”的淡泊形成虚实的交织,最终以“茫茫春梦归”点破浮生若梦的幻灭感,深化哲理层次。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以“传筹醉朱阁”“美人如花”极写富贵享乐,又写“断鸿空逐水长流”以孤雁、流水喻漂泊孤寂,“故国日边无信息”暗含思乡与政治失意的双重愁绪,表达了作者浓郁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老翁的外貌、神情和心态;第二部分写的是老翁的人生经历,还可细分为两个小部分:一是老翁旧日的青春荣耀,二是现实中幕年的羁旅断鸿生活;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借老翁传达的人生哲思。诗歌的第一部分是“有一老翁老无齿”至“目注云归心自知”共十二句,描写的是老翁形象与人生态度。开篇直击衰老本质,以“无齿”的生理特征与“无人问年纪”的社会冷遇,凸显老翁的孤独。此处暗合《猗兰操》“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的迟暮感,但苏轼更强化了“无人问”的悲凉——衰老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被世俗边缘化的隐喻。紧接着写他的外貌:“白发如丝向下垂”一句中“白”“细”“垂”三字递进式渲染衰老:白发是岁月痕迹,“如丝”喻脆弱易断,“下垂”暗含生命重力下的无力感,与《国语》“一纪”象征的时光流逝呼应,形成肉体与时间的双重压迫。以“碧水”之澄明反衬“白发”之衰朽,眼睛作为“心灵之窗”,暗示老翁超脱于肉体衰老的精神境界。此句化用佛家“明心见性”之喻(如《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将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于“老翁”形象中。“不裹头,又无履”,说明“老翁”苍凉、贫困,连裹头的布,护脚的鞋都没有,以至昔日的众多的“相识”而今很少接触,不能做“知己”了。“笑言只在红尘里”一句中“笑”字举重若轻,既是自嘲衰老的无奈,亦是对世俗价值的解构。“红尘”并非佛家“五浊恶世”,而是苏轼晚年“以儒为体,佛道为用”的实践场域——虽身处俗世,却能以超然心态“游戏三昧”。“秋风猎猎行云飞”至“目注云归心自知”以景写心,秋风“猎猎”喻生命摧折之力,“行云飞”象征漂泊无定,“目注云归”暗含对生命归宿的追问。“无人会”与“心自知”的对比,揭示苏轼晚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高境界,化用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下》),却更添苍凉底色。第二部分写老翁的人生经历。从“黄口小儿莫相笑”至“只恨尊前明月落”写的是老翁旧日的青春荣耀。以第三人称的笔法,从“黄口小儿”切莫讥笑的口吻来切人往事,显得极为真切传神。童稚无知,童言无忌。“老人旧日曾(有)年少”的风华正茂时光和风流韵事:曾记得,“浪迹常如不系舟,地角天涯知自跳”,奔舟四山海,浪迹天涯,超越时空。曾记得,“亦曾乐半夜,传筹醉朱阁”,“传筹”“半夜”,乐而忘忧,醉倒朱阁。曾记得,“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美人为伴,歌舞赏心,酒过天明。这是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只恨尊前明月落”,为此层渲染青春荣耀的结晶之笔。那痛快情感的倾泻达到了淋漓尽致。而自“亦曾忧羁旅”至“本来面目长如故”叙述的是现实中的暮年生活。“他乡迫暮秋”以暮秋象征人生的暮年,暗合《楚辞》“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时光流逝之叹。暮秋的萧瑟(草木凋零、寒气逼人)强化了老翁的迟暮感与漂泊无依的凄凉。“故国日边无信息”暗喻与朝廷音讯断绝,呼应苏轼晚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后远离权力中心的境遇。此句既是对个人仕途的感慨,亦隐含对北宋政局动荡的隐忧。“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中“贫”“富”或存有东山再起的复“万户”职位的一线希望,全都听其自然。“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这种自然规律的哲学言辞,为点睛之笔,把“老翁”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心态,刻画得人骨三分。是的,任凭秋霜去换自己两鬓的发毛,我还是我,依然如故,不改初衷。这充分反映了东坡借题抒发此时此地的强韧、旷达的超然情怀。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哲思。“水有苹兮山有芝”,以水中苹草、山中灵芝象征自然之恒常,暗合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隐逸美学,但苏轼更强调自然与人事的对立——山水亘古如斯,而人世已非。然而“人意虽存事已非”,人的美愿如旧而世事全非,能不慨然。即使“有时却忆经游处”,能引起美好的回味,但“都似茫茫春萝归”,一切都成为“春梦”,成为历史。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失落感与孤独感。“解安贫贱”“不为公卿强赔面”二句看似劝导老翁,实为苏轼自我剖白。以对话体模拟《楚辞·渔父》的辩难形式,将内心挣扎外化为他者规训,暗含“自我说服”的深意。“青楼黄阁长相见”一句中青楼暗指权贵宴乐、黄阁代指功名诱惑,老翁既盼“复朝效命”,又恐“冤家路窄”,折射苏轼晚年对仕途的复杂态度——既怀“致君尧舜”的未竟之志,又惧“乌台诗案”的覆辙。“但祗从他随物转”以庄子“与物委蛇”的顺应哲学化解矛盾,但“随物转”实为无奈之举,暗含“心向庙堂,身老江湖”的苦涩。通观全词,深有寓托。
4. 作品点评
《老人行》名义上写老翁的生命历程,实是东坡自己的生平自画像。从现实的描写与历史的回忆中,突出孤独而苍凉的心态。语言逼真传神,构思富有变化。以老翁为镜像,完成苏轼对自我生命的终极凝视——既是对青春、理想、苦难的追忆与和解,此系东坡暮年的富有特色的词作之一。
上一篇:宋·晁补之《调笑》
下一篇:宋·黄庭坚《西江月·用惠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