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倜傥生":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
# 倜傥: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
"鲁连特高妙":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 高妙:杰出,出众。,鲁连:战国时期齐人鲁仲连。
"明月出海底":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
# 明月:指夜明珠。《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珠有夜光、明月,生于蚌中。”
"一朝开光曜":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 光曜:光辉。
"却秦振英声":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
# 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
"后世仰末照":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 末照:犹余光也。
"意轻千金赠":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
# 意轻千金赠:意轻两句:典故,可见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尚气节。游赵之时,恰遇秦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求援于魏国,魏安釐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往见赵相平原君,陈以利害,义不帝秦,坚定赵王抗秦之决心。鲁仲连帮助赵国坚定信念击退秦军后,平原君赵胜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生不复见。
"顾向平原笑":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吾亦澹荡人":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
# 澹荡:淡薄,不慕名利。
"拂衣可同调":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 同调:谓志趣相合。,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十)》是一首古体诗,属于借古抒怀题材。全诗围绕齐国义士鲁仲连展开,开篇点明鲁仲连的倜傥高妙,将其出仕比作明月出海,光芒耀眼。接着叙述他以雄辩却秦,声名远扬,后世敬仰。面对平原君千金相酬,他一笑而拒,尽显高尚人品。诗人通过对鲁仲连事迹的描述,借古抒怀,表达自己既渴望如鲁仲连般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实现济世抱负,又向往功成身退、不慕名利的人生理想,展现出其思想性格中积极入世与淡泊超脱并存的复杂特质。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化用《史记》中的内容来引入鲁仲连这一人物,借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厚。通过对鲁仲连事迹的引用,为后文表达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做铺垫。比喻:“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一句将鲁仲连的出仕比作明月从海底升起并绽放光芒,以明月的光辉形象地比喻鲁仲连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卓越才能,使鲁仲连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也表达出诗人对他的高度推崇。直抒胸臆:全诗整体上直书其事,直抒胸臆。诗人毫不隐晦地表达对鲁仲连的倾慕、赞赏之情,如“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直接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要与鲁仲连同调,展现出诗人率真的性情和鲜明的态度,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衬托:通过描述平原君在面对辛垣衍劝赵帝秦一事时的犹豫,衬托出鲁仲连在关键时刻的坚定和雄辩,突出了鲁仲连的卓异谋略和高风亮节。“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以平原君的表现来衬托鲁仲连的重要作用和非凡才能。借古抒怀:诗人借对鲁仲连事迹和品格的赞美,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借鲁仲连功成不居、不慕名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既渴望建功立业又追求自由、鄙弃庸俗的思想,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寄托于古人身上,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3. 分段赏析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开篇赞人,诗人开篇化用《史记》中的话,直接点明齐国有个倜傥不凡的人——鲁仲连,一个“特”字凸显出诗人对鲁仲连的倾慕,“高妙”二字从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方面高度概括了鲁仲连的特质,为全诗奠定了对鲁仲连极度推崇的基调。“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以月喻人,诗人以明月从海底升起,一朝绽放光芒来比喻鲁仲连的出仕,形象地表现出鲁仲连如明月般具有强大的光芒和影响力,一旦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便能发挥巨大作用,也体现出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非同一般。“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叙写事迹,聚焦鲁仲连反对帝秦这一重大事件,“却秦”直接点明其功绩,“振英声”肯定和推崇了他在却秦事件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气概和卓越才能,使得他名声大振。“后世仰末照”承接前面明月的比喻,说明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让后世之人都对他敬仰不已,强调了他的功业高妙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描述了鲁仲连拒绝平原君官爵千金相酬的事迹,面对千金馈赠,他淡然一笑,轻轻拂去,尽显其高尚的人品和不慕名利的节操。诗人直书其事,赞赏之情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将鲁仲连超脱世俗、重义轻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人由对鲁仲连的赞美转为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也是一个心性澹荡之人,愿意与鲁仲连一样,在事成之后拂衣而去,不贪恋功名利禄。这两句诗将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转化为自身的人格追求,体现了诗人将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相统一的理想,也反映出诗人鄙弃庸俗、追求高洁的精神品质,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由单纯地赞美鲁仲连,变为表达自己与鲁仲连同调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
4. 作品点评
《古风(其十)》为李白所作。此诗借鲁仲连事迹,将诗人复杂思想与人生理想展露无遗。写作特色鲜明,以质朴之笔直书直抒,塑造高蹈仗义的鲁仲连形象,自然寄寓自身情志。诗中无华丽辞藻堆砌,却凭借洗练语言与充沛气韵,彰显李白高雅气质。此诗是李白借古言志的佳作,反映出盛唐文人的精神追求。虽有为自身政治抱负“发声”之意,却无损其艺术光芒,尽显李白超脱庸俗、独树一帜的诗风。
# 白平生豪迈,藐视权臣,浮云富贵。此诗盖有慕乎鲁仲连之为人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严沧浪:倜傥与澹荡,绝不相类,而看作一致。始知有意倜傥者,非真倜傥也。惟澹荡人乃可与同耳。
不详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 太白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李太白全集》引
# 曹植诗“大国多良才,譬海出明珠”,即“明月出海底”意。白姿性超迈,故感兴于鲁连。
清乾隆《唐宋诗醇》
# 以鲁连功成不受赏自比,为李诗中常用之调,如《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卿》……皆是。此盖受左思《咏史》诗之影响。
现代瞿蜕园《李太白集校注》
上一篇:唐·钱起《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下一篇:唐·韦应物《夏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