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chǎn
shuǐ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韩琮浏览量:1
绿
àn
hóng
chū
fèng
chéng
yún
lóu
jīn
qíng
xíng
rén
tīng
gōng
qián
shuǐ
liú
jìn
nián
guāng
shì
shēng

译文

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逐句剖析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

# 凤城:指京城长安。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暮云楼阁古今情":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 古今情:今怀古之情。,楼阁:一作宫阙。

"行人莫听宫前水":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

# 宫前水:即指浐水。,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流尽年光是此声":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 年光:年华;岁月。南朝陈徐陵《答李颙之书》:“年光遒尽,触目崩心,扶心含毫,诸不申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开篇“绿暗红稀出凤城”,借色彩与数量变化,巧妙烘托出送别时的惆怅。次句“暮云楼阁古今情”,将暮云下的楼阁与悠悠古今情相勾连,引发无尽情思。后两句“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似此声”,围绕“古今情”展开,借宫前流水喟叹时光流逝。整首诗描绘暮春帝城傍晚寂寥之景,蕴含浓重沧桑感与年命之悲,深刻反映中唐政治日趋没落的形势,展现了唐代送别诗的韵味与诗人对时代、人生的深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韩琮(?~?),唐代诗人。字成封,一作代封。长庆四年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十二年任湖南观察使,军乱被逐。咸通中,官至右散骑常侍。韩琮工诗,七律多咏物之作。其诗多清新之制,婉转有思致。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曰:“韩成封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主要作品有《杨柳枝》《杨柳枝词》《暮春浐水送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暮春浐水送别》由唐代诗人韩琮创作。此诗大约作于韩琮在朝担任中书舍人期间,在浐水送别之际,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蕴含着浓重沧桑感与年命之悲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描绘了暮春时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围绕“古今情”展开,借宫前流水喟叹时光,传达出幽微心绪,流露出浓重沧桑感与凄凉年命之悲,反映了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首句“绿暗红稀”描绘暮春时节,绿色浓重、红花稀少之景,此景中蕴含着诗人送别时的惆怅;次句“暮云楼阁”勾勒出黄昏时分,暮云笼罩楼阁的画面,此景触动诗人,使其古今之情油然而生。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自然融合,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送别时复杂的心境。借景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借宫前流水潺潺之声,抒发时光流逝的感慨。宫前水的流淌,本是自然景象,诗人却将其与时光的一去不返相联系,借这流水声表达出对年华易逝的无奈与悲哀,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精准扣住“暮春”题眼。早春时节,东风轻拂,万木初苏,天地间是鹅黄鲜亮、远淡近无的嫩绿;到了晚春,诗人从红绿交织里,提炼出“暗”与“稀”的独特景致。“暗”,是春深时草木绿意于渐浓春气中沉淀加深;“稀”,是繁花随暮春脚步纷纷飘落,满枝繁花的盛景,只能留存于回忆。就算没有“雨疏风骤”的催折,“绿肥红瘦”的晚春凋零,也定会在时节流转里接连上演。这两字,一面如实摹写诗人眼中暮春之景,时序推移间,绿意转深、繁花稀疏;另一面,借“暗”的色彩黯淡、“稀”的数量寥落,含蓄映照送别时主客共有的惆怅——暮春的衰残,恰似离别双方心底的失落,景与情相融相契。“暮云楼阁古今情”,送别本就滋生愁绪,偏又在最易触动感伤的黄昏时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繁华帝都里,无数高楼画阁沐浴在落霞暮云间,眼前之景,悄然勾连起诗人心底无尽情思。契阔别离的不舍、壮志未酬的憾恨、感怀伤时的喟叹……诸多心绪,跳跃着、翻涌着,齐涌心头。再融入生命体验里难以排遣的沧桑,刹那间,诗人似踏入岁月长流,让古往今来相似的情愫,在此刻重逢、共鸣,从中寻得一种跨越岁月的恒久。这,大抵就是韩琮所说“古今情”的意味——个体的离愁与历史人文的厚重交织,情感因传承而存续。末尾的两句,由“古今情”牵引延展出来。面对一去不返的流水,人们常生时光流逝、美好难留的无奈与憾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这般,“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如此。诗人特意劝“莫听”流水声,却不道明究竟,是与古人同叹,还是另有思绪?他把这看似平常的悬念,留到诗尾绽现。“流尽年光是此声”揭晓:“莫听”是诗人因情所感,对友人的真心劝诫。往日听、他人听或许无妨,可远行之人听不得,离别之际听不得。只因送别的忧情本就沉重,经不住潺潺水声勾起的无边愁绪,徒增伤悲。

4. 作品点评

凭借别具新意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于送别诗的广阔天地中脱颖而出,以其深广内涵与悠扬情韵,成为千古流传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谢云:人物有尽,流水无穷,自唐有宫阙以来,不知经几年、过几人,而宫前流水只此如故(末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何仲德为熔意体。敖英曰:日暮途穷之客,闻此诗不无怆然。唐汝询曰:人生过客,别离岂足多恨!胡次焱曰:此“年光”指阅世者而言,若今日复为后日之古,亦何尝尽哉!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勖以及时努力(末二句下)。

宋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山水花鸟,原供才人笔底驱使,但要安顿得法耳……此首结法又是一样,说水愈觉其妙,读者可以参观而静悟也。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题虽送别,而全首诗意全不在此。第二句已有秦宫汉殿、兴亡今古之怀。四句,更寄慨无穷,年光冉冉,难挥落日之戈;逝水滔滔,孰鼓回澜之力?何其意之超而音之悲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诗因送客出城,忽睹暮霭苍茫中之宫阙,觉其中消逝了无限兴亡往事,乃感于人世光阴,皆从无形无朕中流尽,故有三四句。读之知诗人对此感慨甚深,与李商隐登乐游原而伤好景难常,可谓异曲同工。盖晚唐衰微景象,激刺着诗人心情,而有此反映也。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诗谓“凤城”乃名缰利索之地,古今来不知消磨几许人才,何足恋恋。慨乎言之,正所以深慰之也。

近现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湘夫人》

下一篇:唐·白居易《城东闲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