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w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韩琮浏览量:1
qín
chuān
huà
wèi
guó
huán
jiā
wàng
shí
gōng
wáng
sūn
lái
hǎo
lǐng
huā
duō
shì
duàn
cháng
zhī

译文

秦川风景如画,渭水细长如丝,离开国都又还家,就在这一望之间。公子王孙们不要来这里游玩,这岭上的花儿大多是让人断肠的枝条。

逐句剖析

"秦川如画渭如丝":秦川风景如画,渭水细长如丝,

# 渭:一作柳。,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川,平川。

"去国还家一望时":离开国都又还家,就在这一望之间。

# 还家:一作“还乡”。

"公子王孙莫来好":公子王孙们不要来这里游玩,

# 公子王孙: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原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岭花多是断肠枝":这岭上的花儿大多是让人断肠的枝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骆谷晚望》是唐代韩琮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诗人傍晚于骆谷所见景色,借“秦川如画渭如丝”等乐景,抒发“去国还家”的屈辱之情。首句绘景,后两句抒情,诗意婉曲。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表达含蓄深沉,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韩琮(?~?),唐代诗人。字成封,一作代封。长庆四年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十二年任湖南观察使,军乱被逐。咸通中,官至右散骑常侍。韩琮工诗,七律多咏物之作。其诗多清新之制,婉转有思致。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曰:“韩成封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主要作品有《杨柳枝》《杨柳枝词》《暮春浐水送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宣宗在位期间,韩琮担任湖南观察使一职。任职时,他秉持公正,不徇私情。然而在公元858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却遭都将石载顺等人驱逐。对于这一事件,朝廷并未加以严肃处理,而是采取了纵容的举措。经此变故,韩琮失去官职,此后在历史记载中便鲜有所闻。《骆谷晚望》这首诗,应是他失去官位、返乡途中所作,诗中蕴含着彼时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在骆谷所见之景,借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去国还家”时的屈辱与哀愁等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的开篇“秦川如画渭如丝”,把秦川比作画,渭水比作丝,生动展现出一幅色彩明丽、壮阔优美的画面,此为乐景。但结合诗人“去国还家”失官还乡的背景可知,如此美景反而更衬出诗人内心的屈辱、哀愁与无奈,以乐景衬哀情,使得诗人的哀伤之情更加强烈,诗味也更加浓郁。对比::“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出秦川的壮美如画、渭水的柔美如丝,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美景,而“岭花多是断肠枝”却笔锋一转,将岭上的花说成是让人断肠的枝条,美景与愁情形成鲜明对比。前者的美好与后者的哀伤相互映衬,突出诗人内心复杂且深沉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这里的“川”指平川。“秦川”地处秦岭以北的古秦之地,也就是如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的大平原。当诗人登上骆谷,展现在眼前的是如锦的晚霞,似血的残阳,远近山峦,或浓妆或淡抹,一幅锦山绣水的美妙画卷就此铺开。“如画”一词,将广袤无垠的秦川描绘得栩栩如生,斜阳映照之下,沃野千里,平畴闪烁着光芒,丛林也散发着光彩,呈现出一派宏大的景致。“如丝”则把滔滔东流的渭水刻画得淋漓尽致,长河在落日余晖中,波光闪耀如金,恰似万丈白练,飘浮于三秦大地之上,展现出悠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相互交织,山光和水色争奇斗艳,场面蔚为壮观。然而,这些迷人的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之间所捕捉到的,并且是在离开帝京、返回故乡的情境下所见。诗句中特意用了“去国还家”四字,隐隐流露出诗人是失官还乡的身份,所以即便被这壮丽山河激发出豪情,可转瞬之间,又被愁绪所淹没。紧接着的后两句,便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出来。“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本意是说王孙出游在外,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美好的春光。而韩琮在此反用其意,借“公子王孙”指代宦游人,实际上就是指自己,表达出此次“去国还乡”还不如不来的感慨。对于遭遇驱逐、处境沦落的诗人而言,这样的心境不难理解。《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的“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用来形容韩琮此时的心境再合适不过,韩琮的诗思正是由此而来。尽管他眼前是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但心中却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从历史记载可知,韩琮被石载顺驱逐后,唐宣宗不仅没有派兵支援,帮助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替韩琮担任湖南观察使,将韩琮这位逐臣弃之不顾,这无疑更增添了他断肠般的悲慨。“莫来好”与“断肠枝”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原本“岭花”并非就是所谓的“断肠枝”,只是因为作者已然成为了断肠之人,在他眼中,“岭花”才幻化成了“断肠枝”。断肠之人面对断肠之枝,自然觉得不来此地更好。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仅二十八字,虽无令人惊叹的警策之语,却蕴含独特的形象与意蕴,能让人为之动容,究其缘由,在于诗中对以乐景写哀情这一诗家常用对比反衬手法的精妙运用。开篇描绘的景色美不胜收,仿佛直扑人面;收尾处倾诉的愁绪却浓重至极,令人肠断。同样的诗境之中,前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读者一读便仿佛置身其中。当我们用心诵读、思索,会发现景与情、乐与悲似乎都交融在一起,难以分辨。而其中的关键转折点,正是“莫来好”这三个字所引入的闲愁之美、哀伤之美。乐景能给予人美感,哀景亦有其独特的美感。在特定的诗歌情境下,先展现乐景再引出哀情,于乐景中生发悲意,更能让诗味醇厚,值得细细品味。《骆谷晚望》便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失官还乡之时,诗人用“公子王孙”梦一场的书写,揭示了自己一夕失官后的自叹自悲的心境。

余军、付兴林《唐代晚望诗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紫藤树》

下一篇:唐·刘采春《啰唝曲六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