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

朝代:唐作者:韩琮浏览量:1
yīng
shì
xíng
yún
wèi
guī
biàn
chéng
chūn
tài
mèi
qíng
huī
shēn
xié
fēn
suì
huā
guāng
sàn
mǎn
tiān
xiāo
zhòng
cǎn
dàn
jìng
zhōng
xián
zhào
zhèng
xiǎo
lái
chù
lín
shuǐ
xiàn
yuān
yāng
fēi

译文

大概是流动的云没打算回去,化作春天的姿态媚人的阳光。颜色深得像绮丽的织物斜着分开阁楼,像碎花的光影散落在衣服上。天边想要消散的浓重惨淡,镜子里闲照的身影正模糊。清晨在何处低临水面,无数的鸳鸯嫉妒得飞不起来。

逐句剖析

"应是行云未拟归":大概是流动的云没打算回去,

"变成春态媚晴晖":化作春天的姿态媚人的阳光。

"深如绮色斜分阁":颜色深得像绮丽的织物斜着分开阁楼,

"碎似花光散满衣":像碎花的光影散落在衣服上。

"天际欲销重惨淡":天边想要消散的浓重惨淡,

"镜中闲照正依稀":镜子里闲照的身影正模糊。

"晓来何处低临水":清晨在何处低临水面,

"无限鸳鸯妒不飞":无数的鸳鸯嫉妒得飞不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霞》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将霞比作徘徊不归的行云,赋予其拟人化的柔媚姿态;次句直写霞在春日晴光中绽放的绚烂,奠定全诗明艳基调;中间两联通过“绮色”“花光”的比喻,细腻描绘霞光斜映楼阁、碎落衣襟的动态美;后二联转写霞将散未散时的朦胧意境,末句以鸳鸯妒霞的奇想收束,既显霞光之艳,又暗藏对美好易逝的怅惘。全诗语言绮丽,想象奇巧,既刻画了霞的千姿百态,更借自然景象传递出对绚烂瞬间的珍视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韩琮(?~?),唐代诗人。字成封,一作代封。长庆四年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十二年任湖南观察使,军乱被逐。咸通中,官至右散骑常侍。韩琮工诗,七律多咏物之作。其诗多清新之制,婉转有思致。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曰:“韩成封咏物,七字着色巧衬,是当行手。”主要作品有《杨柳枝》《杨柳枝词》《暮春浐水送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以“应是”二字开启想象之门,将云拟人化,仿佛云有着自己的心思和情感。“未拟归”赋予云一种悠然自在、流连忘返的姿态,它似乎沉醉于这美好的春光,不愿匆匆离去。“变成春态媚晴晖”进一步描绘云的变化,它化作春天的姿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妩媚,去迎合那明媚的阳光。“媚”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云在阳光照耀下那种娇柔、动人的神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这春日云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颔联:“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运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对云的色彩和形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深如绮色斜分阁”,将云的深色部分比作华丽的绸缎之色,那浓重的色彩斜斜地分割着楼阁,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和立体感,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碎似花光散满衣”,则把云的浅色、零散部分比作破碎的花瓣光芒,它们轻盈地飘落,洒满了诗人的衣裳。这一比喻不仅写出了云的轻盈、灵动,还给人一种温馨、浪漫的感觉,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如花瓣般的云朵,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惬意。颈联:“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描绘了云在不同状态下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际欲销重惨淡”,诗人将视线投向天边,此时的云渐渐消散,呈现出一种浓重而惨淡的色调,给人一种朦胧、悠远的感觉,仿佛云在经历了短暂的绚烂之后,正缓缓地回归到一种静谧的状态。“镜中闲照正依稀”,则转换视角,以镜为喻,将云在水中或镜中的倒影比作镜子中的影像。“闲照”赋予云一种闲适、自在的姿态,而“依稀”则强调了倒影的模糊、朦胧,进一步突出了云的变幻无常和虚幻缥缈的特点。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使云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尾联:“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以一种浪漫而奇幻的方式为全诗画上了句号。“晓来何处低临水”,诗人好奇地询问清晨时分云从何处而来,为何会低低地临近水面。这一问,将读者的思绪也引入了一个充满疑问和探索的情境之中。“无限鸳鸯妒不飞”,诗人进一步发挥想象,赋予鸳鸯以人的情感。那低临水面的云,如此美丽动人,引得无数的鸳鸯心生嫉妒,竟然忘记了飞翔。这一夸张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浪漫色彩,还从侧面烘托出云的迷人魅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美好云景的陶醉和向往,希望自己能像云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绩《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下一篇:唐·纪唐夫《送温庭筠尉方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