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并驱攒八蹄":两马并驾八只蹄子聚集在一起,
# 攒八蹄:形容两马疾驰,八蹄并举的样子。攒:并接。一说四蹄聚集在一起。
"二马宛颈鬃尾齐":两匹马二弯下颈,马鬃和马尾一样齐。
# 鬃尾齐:指两匹马的马鬃和马尾一样高、一样长。,宛颈:低头弯颈。宛:屈曲。
"一马任前双举后":前马后蹄踢着后马重量压在前蹄,
# 举后:举起后蹄去踢。,任前: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前两条腿上。
"一马却避长鸣嘶":后马往后退避长声嘶鸣。
# 却避:退避。
"老髯奚官骑且顾":长着胡子的看马老头向后看去,
# 奚官:马倌。王十朋注引程季长:“奚官,养马之役者。”即马佚。,老髯:长着胡子的老头。
"前身作马通马语":肯定上辈子是马能听懂马语。
# 前身作马:上辈子曾经是马。换句话说,是马脱生的。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后有八匹饮且行":后边的八匹马有行走的有饮水的,
"微流赴吻若有声":细微流水流向马嘴似能听马喝水的声音。
# 若有声:似能听到马喝水的声音。,微流赴吻:细微的流水流向马嘴。
"前者既济出林鹤":前马已经渡过溪水,像飞出树林的鹤伸长着脖子,
# 出林鹤:像飞出树林的鹤一样伸着脖子站立。,既济:已经渡过溪水。
"后者欲涉鹤俯啄":后马想要渡河像鹤低头啄食一样。
# 鹤俯啄:像鹤一样低头啄食。,涉:涉水,指经过溪水。
"最后一匹马中龙":最后一匹马是最好的一匹马,
# 马中龙:最好的一匹马。
"不嘶不动尾摇风":不嘶鸣,身子也不动,尾巴摇出了风。
# 尾摇风:尾巴摇动而产生了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韩干画的马就好像真马一样,
# 韩生:指韩干。
"苏子作诗如见画":(读)苏轼作的诗就好像看到画作一般。
# 苏子作诗如见画:言苏轼诗中形象真切如画。苏子:指苏轼。
"世无伯乐亦无韩":世上没有伯乐也没有善于画马的韩干,
# 伯乐:古代善相马者,秦穆公时人。一说为赵简子之臣。
"此诗此画谁当看":这些诗这些画谁能看懂?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韩干马十四匹》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前十二句分写十六匹马(诗题为十四匹,实为十六匹),时分时合,错落有致。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高度肯定韩干,第十四句自赞诗才。末二句议论“世无伯乐”,表达人才难遇的感慨。生动再现了韩干笔下14匹骏马的神态,揭示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艺术规律,并寄寓“世无伯乐”的感慨。全诗运用白描、用典、比喻等手法,融合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捕捉马的动态特征,绘声绘态。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马的动作和姿态,“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通过简单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韩干笔下骏马的神态和动作,展现了马的动态特征和神韵。用典:“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中运用“伯乐相马”的典故,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伯乐是古代善相马者,象征着能够识别和欣赏人才的人。苏轼通过这一典故,暗示了即使有韩干这样的绘画天才,如果没有伯乐般的欣赏者,艺术的价值也难以被世人所理解。比喻:诗人用“出林鹤”“鹤俯啄”比喻马的姿态,赋予马以鹤的优雅;“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奚官与马的互动。
3. 分段赏析
诗题揭示了马的数目,但直接逐一描述每匹马,无疑会落入流水账的俗套,显得冗长乏味。诗人独具匠心,巧妙地将十六匹马融入诗中,时而分述,时而合写,穿插自如,变幻无穷。首先,他以精炼的笔触分三组刻画了六匹马:“二马并驱攒八蹄”,描绘了两马并肩奔跑的矫健身姿;“二马宛颈鬃尾齐”,则展现了它们齐步前进的和谐之美;“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则通过前马踢蹄、后马退避的场景,生动表现了马群间的互动。这六匹马,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从写马过渡到写人,避免了单调。其中,“老髯”二句突然插入,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不然。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更在章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妙用。首先,“奚官顾”的动作,与第三组马的互动相呼应,表明他因马鸣而回头;其次,“前身作马通马语”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奚官能理解马的语言,从而与前文马的行为紧密相连;再者,“老髯”一词描绘了奚官的外貌特征,暗示了他的身份。而“骑且顾”中的“骑”字,更是巧妙地引入了第七匹马,使得人与马相互映衬,形成了画面的前后两大部分,并以“奚官”的视角将两部分紧密相连,宛如“岭断云连”。接下来,诗人再次回归写马,但手法与前四句截然不同。“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细腻描绘了八马饮水的生动场景,并通过“后”字明确了它们在画面中的位置。这八匹马又分为两组,前者已渡河如鹤出林,后者欲涉水似鹤俯啄,四句诗先合后分,八马形象跃然纸上。最后,“最后一匹马中龙”一句,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这匹马的极高赞誉。紧接着的特写镜头“不嘶不动尾摇风”,更是将它的神闲气稳刻画得淋漓尽致。至此,十四匹马已全部呈现,连同“奚官”、河流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然而,诗人并未直接提及这是韩干的画作,直到最后两句才点明主题,并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的感慨,收束全篇,意味深远。全诗十六句,七次换韵,换韵与内容的转换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章法技巧,使得全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4. 作品点评
《韩干马十四匹》堪称七古中的题画名篇,前十二句以精妙的手法分别描绘了十六匹骏马(诗题为十四匹,有意),时而分述,时而合写,叙述与描写交织,转换自如,布局错落,层次分明。在逐一刻画完这十六匹骏马后,然后点题。至第十三句“画马真是马”,不仅精准捕捉到了马的神韵,更是对画家韩干技艺的高度赞扬。紧接着的第十四句,则是诗人自我肯定的表达,透露出他对自身诗作能力的坚定信心。诗人的自赞并非单纯自夸,而是巧妙地引出了最后两句富含哲理的议论:世无伯乐、韩干,则虽有韩干画马之才,虽有为韩干画马之才之人题诗传神之功力之人,亦将无所得其用,可作多种联想。
# 中簇一波,前后叙致便错落,掉尾亦健。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韩子画记,只是记体,不可以入诗。杜子观画马图诗,只是诗体,不可以当记。杜韩开其端,苏乃尽其极。叙次历落,妙言奇趣,触绪横生,真堪独立千载。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老髯”二句一束夹,此为章法。夹写中忽入“老髯”二句议,闲情逸致,文外之文,弦外之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前无引端,后无议论,分写既累,诗意竟佳。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上一篇:宋·戴复古《客中岁晚呈何宏甫》
下一篇:宋·葛天民《秋日西湖闲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