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炉火照彻天地,
# 照:照耀。,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红星乱紫烟":柴烟中红星乱闪。
"赧郎明月夜":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
# 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歌曲动寒川":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 动:震动。,歌曲:歌声。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劳作场景的诗。其描绘了秋浦当地冶炼工人的劳作情景,前两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熊熊炉火照亮天地,红星四溅,紫烟升腾;后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则着重刻画了冶炼工人在明月照耀的夜晚,他们脸庞被映红,歌声响亮,震动寒川的形象。诗人运用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相互映衬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塑造出冶炼工人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惊叹、赞美和歌颂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炉火照天地”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炉火之旺盛,其光芒照亮整个天地,生动展现出冶铸工场热烈非凡的气氛,为全诗奠定激昂基调。“歌曲动寒川”同样运用夸张手法,冶炼工人的歌声实际上无法震动寒川,却借此突出歌声的嘹亮以及工人劳动时的豪迈乐观,揭示出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细节描写:“红星乱紫烟”通过对红星四溅、紫烟蒸腾这一冶炼场景细节的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紫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将冶炼时火花与烟雾交织的热烈场景逼真呈现。联想:“赧郎明月夜”一句,由“赧郎”(被炉火映红脸庞的冶炼工人)一词,引发读者对冶炼工人健美强壮体魄以及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性格的联想,以简洁文字勾勒出人物形象特点。动静结合:前两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炉火照天地”展现出炉火熊熊燃烧照亮天地的宏大静态场景,而“红星乱紫烟”中“乱”字生动描绘出火星四溅、紫烟升腾的动态画面,动静相衬,使冶炼场景更具活力与气势。烘托:“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中,以明月夜的背景来烘托面色因炉火映照而红润的冶炼工人,展现出他们的健壮形象;同时用寒川因歌声震动来烘托出工人们歌声的嘹亮与气势,以及他们在艰苦劳作中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3. 分段赏析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这两句诗开篇便营造出了一幅色调明亮且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照天地”里的“照”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冶炼时炉火熊熊燃烧,那炽热的光芒照亮了广袤天地的壮观画面,不仅描绘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热烈欢快的基调。“红星乱紫烟”中的“乱”字堪称精妙,精准地描绘出了火花四溅,在紫色烟雾中纷繁飞舞的动态感。诗人通过对红与紫的色彩对比,以及星与烟的巧妙排比,生动地抓住了冶炼场景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现场的火热与震撼。“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后两句诗则巧妙地转入了对冶炼工人形象的刻画。“赧郎明月夜”中,“赧郎”一词新颖独特,“赧”原本意为因害羞而脸红,在这里引申为被炉火映红,生动地描绘出在明月的照耀下,冶炼工人被熊熊炉火映红脸庞的画面,从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他们拥有健美强壮的体魄,以及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特点。“明月夜”的描述不仅点明了时间,还与上文的“炉火”相呼应,暗示了冶炼工人深夜仍在辛勤劳作,突出了他们工作的艰辛,体现出他们与农民不同的生活规律和劳动方式。“歌曲动寒川”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冶炼工人一边辛苦劳动,一边高声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仿佛能让寒冷的河水都为之荡漾。虽然在现实中歌声不可能真正震动寒川,但诗人通过这种夸张的表达,极为传神地揭示出了工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豪迈情怀。而且,这一句与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紧密相关,进一步深化了冶炼工人的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他们深深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4. 作品点评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中的一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中“照”字生动地展现出炉火熊熊燃烧,将广袤天地照得通明的景象,给全诗定下热烈欢快的基调,“乱”字则巧妙逼真地再现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画面;“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赧郎”一词新颖独特,“赧”本指羞红的脸色,此处引申为“红”义,指被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出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全诗光、热、声、色交织,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相互映衬,仅二十字便将冶炼工人的生活与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此诗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 考《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者冶铸之火,乃足当之。
清王琦 注《李太白全集》
上一篇: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下一篇:唐·惠能《菩提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