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上征去":从云阳逆运河而上服徭役,
# 上征:指往北行舟。,云阳:秦以后为曲阿,天宝初改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即今江苏丹阳。
"两岸饶商贾":两岸住着许多的商贾大户。
# 饶商贾:多商人,指商业兴隆。贾:商人。饶:多。
"吴牛喘月时":吴牛热得对月直喘的时节,
# 吴牛:江淮间水牛。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拖船一何苦":沿江拖船的工人多么辛苦。
# 一何:多么之意。
"水浊不可饮":江水混浊不堪已不可饮用,
"壶浆半成土":壶中的水有一半都是泥土。
# 壶浆:壶中的水。
"一唱都护歌":唱起那丁督护歌,
# 都护歌:一作“督护歌”。都:集作督。
"心摧泪如雨":内心十分痛苦而泪落如雨。
"万人凿盘石":万名工人凿取奇异的文石,
# 盘石:大石。盘:一作磐(pán)。,凿:一作“系”。
"无由达江浒":没办法很快运达江边水浒。
# 江浒:江边。浒:水边。
"君看石芒砀":你看那石头多么粗大笨重,
# 石芒砀:形容又多又大的石头。芒砀:大而多貌。芒,多貌。砀,大貌。
"掩泪悲千古":掩面而泣为百姓悲伤千古。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题材的诗。描绘了民夫在酷热天气下拖船的艰难场景,以及劳作环境的恶劣,如“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体现出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与艰辛。通过对商贾富足和民夫困苦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行径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将商贾生活的富足与船工生活的困苦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强了诗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一主题的表达。细节描写:“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通过对船工生活细节的描写,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船工生活的悲惨境遇,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用典:“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运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吴牛喘月”的典故,“此典既写出了天气的异常炎热,又含蓄地告诉人们,船工也像吴牛一样在累死累活地干”,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含蓄地表现出船工劳作的艰辛。多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从‘两岸’起至‘无由’句都是从这观察点写所见所闻所感”,“‘一唱’二句写所闻”,“‘万人’两句又写所见”,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全方面地展现了民夫拖船的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伏笔:“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埋下情感伏笔:“吴牛喘月时”点明了劳作的时间是在炎热的夏天,牛都热得喘气,更何况是人。“拖船一何苦”直接写出了拖船工人的辛苦,这不仅是对当下劳作场景的描述,也为后文进一步抒发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这种苦难现象的悲愤之情埋下了伏笔。
3. 分段赏析
诗篇起始的“云阳上征去”,为读者设定了独特的观察视角,自此诗人笔下的所见、所闻、所感皆围绕此徐徐铺展。“两岸饶商贾”一句,诗人仅用一“饶”字,便将两岸商业的繁华、商贾的云集以及富人生活的富足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个“饶”字绝非简单的“多”,它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商业繁荣意象,为后文的对比埋下伏笔。诗人特意将纤夫的艰辛劳作置于这般繁华的商业背景之下,一边是巨商富贾的奢靡生活,一边是纤夫们的困顿挣扎,两相对照,深刻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自“吴牛”两句起,诗人将大量笔触转向对船工生活的刻画。“吴牛喘月时”巧妙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满)奋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的典故,以“吴牛”指代江淮水牛,因其畏热,见月疑日而喘息,生动描绘出盛夏时节的酷热难耐。这一意象不仅点明时令,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纤夫们在酷暑下劳作的艰辛,顺势引出“拖船一何苦”的沉重叹息。“拖船”与前文“上征”相呼应,暗示逆水行舟之艰难,寥寥数语,纤夫们弯腰驼背、奋力拉纤的艰辛身影便如在眼前。酷热之下,口渴成为纤夫们最迫切的生理需求。然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却极为恶劣。河水浑浊不堪,难以下咽,诗人以“壶浆半成土”这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将水质之差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可饮”三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不得不饮”的无奈,无声控诉着纤夫们悲惨的生存境遇。选取“水浊不可饮”这一细节,不仅因其极具水上劳作的典型特征,更因水浊暗示天热水浅,进一步道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缘由。“一唱都护歌”二句写诗人之所闻,眼前船工的艰难劳作已令人痛心不已,此时那如泣如诉的“都护歌”却又传入耳畔,即便如李白这般向来旷达、“平生不下泪”的诗人,此刻也不禁“心摧泪如雨”,足见其内心受到的强烈触动。“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则再次回到所见之景,结合首句“云阳上征”可知,纤夫们要将太湖石运往北方。太湖石是建造园林的珍贵材料,深受唐人喜爱。即便万人合力,面对巨大且数量众多的磐石,想要运至江边也几乎不可能。这不仅呼应“拖船一何苦”,更将劳役的艰巨推向顶点。诗的末两句,诗人喟叹“石芒砀”,形容磐石广阔无垠,暗示其数量无穷无尽,而纤夫们的苦难也仿佛没有尽头,足以令千古之人闻之落泪。诗人以“掩泪”收束全诗,极大地强化了整首诗沉郁悲痛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重情感。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李白怀着沉痛悲悯之情,以质朴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饱含辛酸的河工拉纤画卷。透过字里行间,读者仿若能真切目睹彼时场景:两岸是冶游享乐的富商与豪门子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形瘦骨伶仃的船工们艰难劳作的身影。同时,仿佛还能听见河工们沉重的劳动号子,那饱含哀伤的歌声,以及令人肝肠寸断的痛苦呻吟。不仅如此,读者甚至还能感受到,正伫立在行舟之上的青年李白,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悲叹,这悲叹饱含着对河工深切的同情。整首诗弥漫着浓厚的哀伤氛围,基调悲凉,其语调沉郁凝重,与李白平日明快、洒脱的诗风大相径庭,展现出李白诗歌的别样风格。世人皆知,杜甫的诗作多具“沉郁顿挫”之特点,而此诗即便置于杜甫诗集中,其沉郁之感也毫不逊色。
# 太白乐府,每篇必隳栝一事而作,非泛然而言者。此篇之意是咏秦皇凿北坑以厌天子气之事,徒尔劳氏凿石,而不知真主已在芒砀山泽间矣,非人力之所能胜也。触热拖船,就饮浊水,征夫之苦,徒兴千古之悲耳。或曰:诗者所以抒下情而通风谕,此诗乃是为韦坚开广运潭而作,借秦为喻耳。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白《丁都护歌》所咏云町水道舟行艰碍之苦,盖为齐浣所开新河作也。按:润州旧不通江,浣开元中为刺史,始移漕路京口塘下,直达于江,立埭收课。……京口岸高,水浅浊。用牛曳舟为难。故白有此歌,以言其苦。其名《丁都护歌》者,初,宋高祖即京口开东府,有女,其夫见杀,呼都护丁旿问收殡事。每问,辄叹息呼之,人因写为歌。白感其土俗之事,即用其土之古歌名以为歌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考芒砀诸山,实产文石。或者是时官司取石于此山,僦舟搬运,适当天旱水涸,牵挽而行,期令峻急,役者劳苦。太白悯之而作此诗。
清王琦《李太白诗集注》
# 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崔颢《入若耶溪》
下一篇: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