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去何疾":轻便的小船驶去多么迅速,
# 何疾:游玩。,轻舟:指轻便的小船。轻:驾着。
"已到云林境":转眼间便到达云林之境。
# 云林境:指云雾缭绕的林木之地,通常用来形容幽静的山水景色。
"起坐鱼鸟间":我时而站起,时而坐下,与鱼鸟为伴,
# 鱼鸟间:指诗人身处鱼游鸟鸣的自然环境中。
"动摇山水影":感受着山水的摇曳影子。
"岩中响自答":岩石中回响着自然的应答,
"溪里言弥静":溪水中流淌的言语更显宁静。
# 弥静:更显静谧。静:宁静。,溪里言:溪流流淌的声音,仿佛在低语。
"事事令人幽":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幽静,
# 幽:清幽。
"停桡向余景":我停下船来欣赏这余下的景色。
# 停桡:停船,桡是撑船用的工具。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人描绘泛舟若耶溪所见的山水清幽之景,借轻舟疾行、鱼鸟相伴、山水相映、岩响溪静等画面,营造出幽静恬淡的意境,表达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及对自然山水的沉醉与归隐之意。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借山岩回声、溪中话语,凸显山林溪谷的幽静。短暂声响后,寂静更浓郁,以动态声响反衬环境的静谧空灵。
3. 分段赏析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作为开篇,紧扣“入若耶溪”题面,“艅艎”点明行舟,“何泛泛”状写舟行之态,既体现水域宽阔,又藏诗人游赏的悠然兴致,同时以疑问语气凸显船行的悠然自在,似在问这小船因何如此闲适漂荡。“空水共悠悠”中,“空”写天空辽阔,“水”绘溪水浩渺,“共悠悠”把天空的悠远与溪水的悠长相融合,让天地间空明澄澈、悠然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开篇就勾勒出诗人乘舟入溪,融入浩渺空水间的闲适图景,奠定全诗清幽恬淡基调。“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承接开篇空水之境,聚焦溪上山水光影,“阴霞”是山岫边的云霞,“生”字化静为动,仿佛云霞是从远山中缓缓“生长”出来,给静态的山峦增添灵动气韵,让远岫有了孕育云霞的生机,赋予自然景物动态美与情趣。“阳景逐回流”,“阳景”即阳光,“逐”字赋予阳光人的动作,好似阳光在追逐着曲折回流的溪水奔跑,让光影随流水漾动,把光影与流水互动的活泼画面呈现,让阳光、溪水都有了俏皮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山水相映间,云霞衬出群山的深邃,日影照见溪水的清透,色彩与层次交织,营造出奇幻又和谐的溪上胜景,为后文“林静山幽”的听觉描写蓄势,让视觉与听觉的美相互映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堪称全诗“文外独绝”之笔,蝉声聒噪,可在这若耶溪畔的山林里,喧闹的蝉鸣非但没打破宁静,反而让山林的静谧愈发深沉,以“噪”衬“静”,幽深的寂静,因有声音衬托更显深沉。蝉噪、鸟鸣是山林“活着”的证明,让“静”不是死寂,而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清幽,赋予幽静以灵动与生机,这是此句“独绝”关键。“鸟鸣山更幽”,山鸟啼叫,在空旷的山谷中,这一声鸟鸣,似在寂静里投下石子,却让山的幽深寂寞更显浓烈,同样是以动衬静,将“幽”字渲染得淋漓尽致,以动显静,与开篇“泛泛”“悠悠”的悠然,及“阴霞阳景”营造的奇美和谐统一,共同构建出清幽恬淡的整体境界,为末句“动归念,悲倦游”做情感铺垫:如此静美又让人心安的自然,与诗人宦游的疲惫形成对照,催生归隐情思。“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全诗抒情收束之笔,将前文铺陈的溪上美景,转化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此地”指代若耶溪的幽美之境,承上启下,把景与情勾连,正是这宜人山水,触动诗人归隐之念。一个“动”字传神,写出美景对心灵的叩击,让情感生发自然贴切。从反面着笔,景色本应悦人,却引“悲”绪,实则是以“悲”衬“喜”,美景带来的愉悦未直言,却因过度美好,反衬出诗人对现有宦游生活的厌弃,即“长年悲倦游”,“长年”凸显宦游时长,道尽宦游岁月漫长,“悲”字直抒胸臆,“倦游”点明对在外为官、漂泊游历的厌倦,把自然之美引发的情思,与个人宦海沉浮的感慨相连,收束全诗又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入若耶溪》是崔颢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其写作特色鲜明,以轻灵笔触绘若耶溪山水,借人与景互动,营造空灵幽静意境。诗中满溢喜清厌浊情怀,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志相融,为后世展现了山水诗可抵达的清幽深邃境界。
# 谭云:“云鸟间”妙矣,起坐其间尤妙(“起坐”句下)。钟云:“向”字妙(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幽细。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吴敬夫云:事有胜情,笔挟灵气(“动摇”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下一篇:唐·李白《丁督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