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扫匈奴不顾身":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 匈奴:古代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即已兴起,有山戎、鬼方、猃狁、混夷、胡等名。汉时最为强盛,曾给中原王朝以极大威胁。
"五千貂锦丧胡尘":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 丧胡尘:死于胡地。,貂锦:貂,一种动物,皮毛很珍贵。汉时,帝王的侍从有取其尾饰于冠上者。《汉书·燕刺王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皆号侍中。”锦,此指锦衣。后世有以“貂锦”为军人服装之代称,但不常用。刘禹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此诗中的“貂锦”是指边塞将士。
"可怜无定河边骨":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 无定河:按无定河有二,此指源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无定河,经陕西流入黄河,因流急沙多,深浅不定而得名。无定河一带,正是胡人老营,战事最烈的地方。骨:牺牲的战士的白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 春闺:女子的住屋,此指战死者的妻子。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中展现了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虚实交织,如同电影蒙太奇手法,构思精巧。诗中情感悲切,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2. 写作手法
化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化用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原句写家人知亲人战死而遥祭,作者则写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死,仍在梦中盼归,更添凄惨,情感表达更深挚动人。虚实相生:“无定河边骨,春闺梦里人”,“河边骨”是战场现实的残酷景象,“梦里人”是闺妇想象的团聚场景,一边是白骨枯寂的真实,一边是梦中鲜活的幻象,虚实交织,强化了战争的悲剧感。借代:“五千貂锦丧胡尘”以“貂锦”借指精锐部队。汉代羽林军穿貂裘锦衣,诗中用服饰代指精锐部队,简练写出五千将士血染沙场的悲壮,避免直白表述,让战争的惨烈更具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勾勒出一场惨烈的战斗场景。唐军将士抱着必死决心,奋勇搏杀,最终五千精锐血染沙场。“誓扫”“不顾”二词,凝练展现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与为国献身的坚定意志。唐代羽林军身着锦衣貂裘,此处借指精锐之师,如此精良的部队折损五千人,足见战斗之残酷与伤亡之惨重。后半段笔锋骤转,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道出主旨。诗人未直接描绘战争的惨状,也未铺陈家属的悲恸,而是巧妙将“河边骨”与“春闺梦”关联。闺中妻子不知丈夫早已战死,仍在梦中期盼团圆。对于生者而言,知晓亲人离世虽悲痛,但至少有了确切消息;而诗中妻子对丈夫的死讯浑然不知,依旧满怀希望,这种未知与期盼交织的状态,更显命运无常,赋予诗歌直击人心的悲剧力量。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起伏全在最后两句。“可怜”句承接前句,是主题的体现;“犹是”句另开新境。“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里悲凉的枯骨,一边是梦境中鲜活的战士,虚实对比,荣枯不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怜”“犹是”中饱含深沉感慨,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 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明江盈科《雪涛小书》
#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云,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后汉肃宗诏曰:“父战于前,子死于后。弱女乘于亭障,孤儿号于道路。老母寡妻设虚祭,饮泣泪,想望归魂于沙漠之表,岂不哀哉!”李华《吊古战场文》祖之。陈陶《陇西行》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谓得夺胎之妙。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此诗不减盛唐,第格力稍下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余谓是联晚唐中堪泣鬼神,于鳞莫之选,直为首句欠浑厚耳,然经尺之璧,正不当以纤瑕弃之(末二句下)。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唐云:想头入细,堪泣鬼神,盛唐人所未发。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何新之为镕意体。杨慎列为神品。梅纯曰:后二句命意,可谓精到。初玩似不经意者,若在(他)人,不知费几多词说。周启琦曰:“穿天心,破片胁”之语,能使沙场磷火焰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嵩伯《陇西行》四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皆是此题佳句。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不曰“梦里魂”,而曰“梦里人”,殊令想者难想,读者难读。
清黄周星《唐诗快》
# 陈陶《陇西行》“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而作。汉武欲使匈奴兵毋得专向贰师,故令陵旁挠之。一念之动,杀五千人。陶讥此事,而但言闺情,唐诗所以深厚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作苦诗无过于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馀蕴。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风骨棱露,与文昌《凉州》同一意境。唐中、晚时事日非,形之歌咏者,促切如此,风气所不能强也。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刺骨寒心。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刻骨伤心,感动顽艳。
清王士祯《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升庵推许不免太过,元美(按即《艺苑卮言》)谓为前二句所累亦不然。若前二句不若此说,则后二句何从著笔?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诗以第三句“无定河边骨”与第四句“春闺梦里人”一对照,自然使人读之生感,较沈彬之“白骨已枯”二句,沉着相同,而辞采则此诗为胜。王世贞《艺苑卮言》虽赏此诗工妙,却谓“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其立论殊怪诞。不知无前一句则不见后二句之妙。且貂锦五千乃精练之军,一旦丧于胡尘,尤为可惜,故作者于前二句着重描绘,何以反病其“筋骨毕露”,至“令人厌憎”邪?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句更为沉痛。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戴叔伦《调笑令·边草》
下一篇: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