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áng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1
qiū
cháng
shū
wèi
yāng
yuè
míng
bái
chéng
qīng
guāng
céng
chéng
yáo
xiāng
wàng
yáo
xiāng
wàng
chuān
liáng
běi
fēng
shòu
jié
yàn
nán
xiáng
chóng
lán
wěi
zhì
shí
fāng
míng
huán
chū
cháng
láng
wèi
jūn
qiū
dǎo
shang
xiān
luó
duì
fèng
huáng
dān
shuāng
yuān
yāng
tiáo
zhēn
luàn
chǔ
shāng
shāng
zhēng
wàn
shù
xiāng
guān
yīn
xìn
duàn
lóng
mén
dào
cháng
jūn
zài
tiān
fāng
hán
xiāng

译文

秋夜漫长,还没有到尽头。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远远相望,河上没有桥梁。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纤罗上绣着成对的凤凰,丹绮上有一对鸳鸯。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因思念而忧伤,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边关断了音信,国门道路漫长。丈夫在天的另一方,寒衣徒然芳香。

逐句剖析

"秋夜长":秋夜漫长,

"殊未央":还没有到尽头。

# 未央:没有到尽头。

"月明白露澄清光":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

# 清光: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澄:清澈、明净。,白露:秋天的露水。

"层城绮阁遥相望":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

# 绮阁:雕画美丽的楼阁。,层城:神话中指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楼。

"遥相望":远远相望,

"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梁。

# 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比喻所念之人无法相见。

"北风受节雁南翔":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

# 受节:季节交替。

"崇兰委质时菊芳":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

# 时菊:应时开放的菊花。,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的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的礼节。这里指花落。

"鸣环曳履出长廊":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

# 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鸣环:指身上佩戴的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为君秋夜捣衣裳":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 捣: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纤罗对凤凰":纤罗上绣着成对的凤凰,

# 对:成双。,纤罗: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丹绮双鸳鸯":丹绮上有一对鸳鸯。

# 丹绮:红色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调砧乱杵思自伤":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

"思自伤":因思念而忧伤,

"征夫万里戍他乡":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

# 征夫:当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鹤关音信断":边关断了音信,

# 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龙门道路长":国门道路漫长。

# 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君在天一方":丈夫在天的另一方,

# 君:一作所。

"寒衣徒自香":寒衣徒然芳香。

# 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夜长》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乐府诗。此诗前半部分以秋夜景物铺陈起兴,勾勒出清冷萧瑟的秋夜图景,烘托出思妇独守空闺的孤寂;后半部分直抒愁绪,刻画出思妇为征夫赶制寒衣时辗转难眠、捣衣声乱的情态。全诗以华美织物反衬征衣难寄的悲凉,末句更以物是人非的对比,既流露对闺妇相思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征戍制度的隐微批判,语言凝练而情感层次分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夜长》是王勃在麟德元年(664年)十五岁时创作的乐府诗。此诗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时值唐王朝连年对外征伐,诗人于该年上书右相刘祥道,直言远征高丽给百姓带来灾难,其反扩张思想在诗中通过征夫思妇的离散场景得以展现。诗中“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等句,既暗指辽东边关战事,又以思妇捣衣制衣的细节,揭露战争对普通家庭的摧残。此诗创作动机源于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借传统闺怨题材,将个人政治理想融入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成为初唐罕见的直面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诗。介绍了唐代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描绘了秋夜孤寂、捣衣自伤的哀婉画面,既流露对闺妇相思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征戍制度的隐微批判。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以“月明白露澄清光”“北风受节南雁翔”等秋夜意象构建清冷意境,将思妇的孤寂(“层城绮阁遥相望”)与自然物候(“崇兰委质时菊芳”)深度融合,实现“景语即情语”的审美效果。夸张:“调砧乱杵思自伤”以捣衣声的凌乱节奏外化内心混乱,“乱杵”是动作描写,实际捣衣需遵循砧杵起落的规律,但诗人将机械动作夸张为“乱”态。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描写了女主人公为自己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她的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点名秋夜时分,三组叠词“长”“殊”“未央”强化时间绵延感,月光与白露的冷色调意象群(月、白露、北风、南雁)构成视觉与触觉通感,暗示思妇彻夜难眠的孤寂。“层城绮阁遥相望,遥相望,川无梁”通过顶针手法强化眺望动作的重复性,“层城绮阁”的华美居所与“川无梁”的阻隔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既暗示身份的高贵,又以“无梁”暗喻牛郎织女式的天河阻隔。“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选取节气物候构建双重隐喻:南飞雁阵象征音信断绝(呼应后文“鹤关音信断”),兰草凋零与菊花盛放的并置,既暗示秋去冬来的时序更替,又以植物荣枯暗喻青春流逝与相思煎熬。“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通过环佩声响与拖鞋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无形愁思具象化为可闻可见的听觉(鸣环)、视觉(曳履)元素。后九句直抒愁绪,刻画出思妇为征夫赶制寒衣时辗转难眠、捣衣声乱的情态。捣衣动作的机械重复与“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华美织物形成行为与对象的矛盾,凸显劳作时的心不在焉。“调砧乱杵思自伤”以捣衣声的凌乱节奏外化内心混乱,“乱杵”既是动作描写,又成为全诗情感枢纽,将前文所有意象(雁、兰、菊)收束为统一的愁思载体。“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点明情感核心,“万里”以空间夸张强化分离之苦,与后文“鹤关”“龙门”的地理阻隔形成互文,构建出“思妇—征夫—边关”的三角空间结构。“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中“鹤关”暗指辽东战事(呼应王勃反战主张),“龙门”代指故乡,双重阻隔意象叠加,使“音信断”与“道路长”从现实困境升华为命运悲剧。“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以空间对立(天一方)与物质存在(寒衣香)的悖论收尾,“徒自”二字斩断所有希望,香气越是馥郁,越反衬出徒劳与绝望,形成“香消情断”的悲剧张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精微入微的心理刻画见长,融情于物象,借“调砧乱杵”的劳作场景外化内心的焦灼纷乱,运夸张笔法写“寒衣徒自香”的悖论,以比兴手法将捣衣声与离人泪交织成情感的复调。既承《诗经》比兴之骨,又得汉乐府叙事之魂,在民歌的天然韵律中注入文人化的细腻笔触。当“上官体”以镂金错彩笼罩诗坛之际,诗人独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征妇“鸣环曳履”的孤影,令沉溺于绮艳宫体诗的文人群体黯然失色。那些“纤罗对凤凰”的华美辞藻,此刻化作控诉战争机器的无声利刃,在中国诗歌史上镌刻下沉甸甸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气格嶒崚。“北风受节雁南翔”语最古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怀远自伤之词,乃托闺妇之情,以写其意。前半感秋夜景物以起思,后半缘秋夜情绪以致慨。通章以“为君秋夜捣衣裳”作主,承上接下,连横转折,莫不新奇合响,直令齐、梁短舌,陈、隋搁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岩《六言》

下一篇:唐·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