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长":秋夜漫长,
"殊未央":还没有到尽头。
# 未央:没有到尽头。
"月明白露澄清光":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
# 清光: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澄:清澈、明净。,白露:秋天的露水。
"层城绮阁遥相望":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
# 绮阁:雕画美丽的楼阁。,层城:神话中指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楼。
"遥相望":远远相望,
"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梁。
# 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比喻所念之人无法相见。
"北风受节雁南翔":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
# 受节:季节交替。
"崇兰委质时菊芳":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
# 时菊:应时开放的菊花。,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的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的礼节。这里指花落。
"鸣环曳履出长廊":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
# 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鸣环:指身上佩戴的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为君秋夜捣衣裳":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 捣: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纤罗对凤凰":纤罗上绣着成对的凤凰,
# 对:成双。,纤罗: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丹绮双鸳鸯":丹绮上有一对鸳鸯。
# 丹绮:红色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调砧乱杵思自伤":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
"思自伤":因思念而忧伤,
"征夫万里戍他乡":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
# 征夫:当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鹤关音信断":边关断了音信,
# 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龙门道路长":国门道路漫长。
# 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君在天一方":丈夫在天的另一方,
# 君:一作所。
"寒衣徒自香":寒衣徒然芳香。
# 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诗。介绍了唐代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描绘了秋夜孤寂、捣衣自伤的哀婉画面,既流露对闺妇相思的深切同情,又暗含对征戍制度的隐微批判。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以“月明白露澄清光”“北风受节南雁翔”等秋夜意象构建清冷意境,将思妇的孤寂(“层城绮阁遥相望”)与自然物候(“崇兰委质时菊芳”)深度融合,实现“景语即情语”的审美效果。夸张:“调砧乱杵思自伤”以捣衣声的凌乱节奏外化内心混乱,“乱杵”是动作描写,实际捣衣需遵循砧杵起落的规律,但诗人将机械动作夸张为“乱”态。
3. 分段赏析
前八句描写了女主人公为自己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她的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点名秋夜时分,三组叠词“长”“殊”“未央”强化时间绵延感,月光与白露的冷色调意象群(月、白露、北风、南雁)构成视觉与触觉通感,暗示思妇彻夜难眠的孤寂。“层城绮阁遥相望,遥相望,川无梁”通过顶针手法强化眺望动作的重复性,“层城绮阁”的华美居所与“川无梁”的阻隔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既暗示身份的高贵,又以“无梁”暗喻牛郎织女式的天河阻隔。“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选取节气物候构建双重隐喻:南飞雁阵象征音信断绝(呼应后文“鹤关音信断”),兰草凋零与菊花盛放的并置,既暗示秋去冬来的时序更替,又以植物荣枯暗喻青春流逝与相思煎熬。“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通过环佩声响与拖鞋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无形愁思具象化为可闻可见的听觉(鸣环)、视觉(曳履)元素。后九句直抒愁绪,刻画出思妇为征夫赶制寒衣时辗转难眠、捣衣声乱的情态。捣衣动作的机械重复与“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华美织物形成行为与对象的矛盾,凸显劳作时的心不在焉。“调砧乱杵思自伤”以捣衣声的凌乱节奏外化内心混乱,“乱杵”既是动作描写,又成为全诗情感枢纽,将前文所有意象(雁、兰、菊)收束为统一的愁思载体。“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点明情感核心,“万里”以空间夸张强化分离之苦,与后文“鹤关”“龙门”的地理阻隔形成互文,构建出“思妇—征夫—边关”的三角空间结构。“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中“鹤关”暗指辽东战事(呼应王勃反战主张),“龙门”代指故乡,双重阻隔意象叠加,使“音信断”与“道路长”从现实困境升华为命运悲剧。“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以空间对立(天一方)与物质存在(寒衣香)的悖论收尾,“徒自”二字斩断所有希望,香气越是馥郁,越反衬出徒劳与绝望,形成“香消情断”的悲剧张力。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精微入微的心理刻画见长,融情于物象,借“调砧乱杵”的劳作场景外化内心的焦灼纷乱,运夸张笔法写“寒衣徒自香”的悖论,以比兴手法将捣衣声与离人泪交织成情感的复调。既承《诗经》比兴之骨,又得汉乐府叙事之魂,在民歌的天然韵律中注入文人化的细腻笔触。当“上官体”以镂金错彩笼罩诗坛之际,诗人独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征妇“鸣环曳履”的孤影,令沉溺于绮艳宫体诗的文人群体黯然失色。那些“纤罗对凤凰”的华美辞藻,此刻化作控诉战争机器的无声利刃,在中国诗歌史上镌刻下沉甸甸的印记。
# 气格嶒崚。“北风受节雁南翔”语最古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怀远自伤之词,乃托闺妇之情,以写其意。前半感秋夜景物以起思,后半缘秋夜情绪以致慨。通章以“为君秋夜捣衣裳”作主,承上接下,连横转折,莫不新奇合响,直令齐、梁短舌,陈、隋搁笔。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吕岩《六言》
下一篇:唐·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