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chéng
běi
lóu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1
běi
lóu
西
wàng
mǎn
qíng
kōng
shuǐ
lián
shān
shèng
huà
zhōng
tuān
shàng
liú
shēng
ruò
jiàn
chéng
tóu
cán
yuè
shì
gōng
chuí
gān
竿
xiàn
pán
lǎo
dào
yóu
sài
shàng
wēng
wèi
wèn
biān
tíng
gèng
shì
zhì
jīn
qiāng
yuàn
qióng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逐句剖析

"北楼西望满晴空":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

"积水连山胜画中":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上急流声若箭":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

# 声若箭:形容激流的声音象箭离弦时一样清脆响亮,富有声势。,湍:指湍濑,水浅急流之处,这里指黄河滔滔的流水。

"城头残月势如弓":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 势:形状。,残月:指下弦月。

"垂竿已羡磻溪老":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

#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渭水的支流,相传周太公望(吕尚)出仕前曾垂钓于此。磻溪老即指太公望吕尚,此亦泛指隐者。,羡:羡慕。,垂竿:即垂钓,指隐居。

"体道犹思塞上翁":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 塞上翁:《淮南子:人间训》载:塞上有人失马,人往安慰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福吗?几个月后,失马带着胡地骏马回来。人往祝贺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祸吗?他的儿子骑马折腿骨。人又去安慰他,其父说:这难道不是福吗?一年后胡兵入侵,丁壮出战,他的儿子以跛足得免。这故事反映了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体道:体会人事规律。

"为问边庭更何事":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

# 更何事:还有什么情况。,边庭:边境。

"至今羌笛怨无穷":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 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城北楼》由唐代诗人高适创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登上金城北楼,首联描绘了西望所见的晴空、积水与连山,勾勒出壮丽景象;颔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湍急水流声与城头残月,营造出边疆凄清氛围。后两联借“磻溪老”“塞上翁”等典故抒情,尾联直接发问,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渴望平息战乱、安定边疆的愿望。诗人借景抒情,衬托和用典等手法,情感含蓄,富有“兴象”,展现出高适诗歌雄浑壮阔又深沉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金城北楼》是高适在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所作。当时高适离开长安,前往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担任掌书记。此前他仕途不顺,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此次出塞,高适怀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途经金城时,他登上北城楼,西望晴空下壮丽的山河,心中感慨万千,思及自己的过往经历与未来前程,以及国家的边疆局势,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在写景之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国家的诸多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秋天夜晚金城及其周围山川的壮丽森严之景与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通过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渴望平息战乱、安定边土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衬托:正衬,“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和残月的形状,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借景抒情:“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和“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这两联描绘了北楼西望的晴空、积水、连山、急流、残月等景象,后两联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借边塞之景,抒发了对边事的关切以及内心的感慨。用典:“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运用了磻溪老(姜太公钓鱼)和塞上翁(塞翁失马)的典故。前者指姜太公吕尚,他在磻溪垂钓,遇到周文王,得以重用,最终成就大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已经结束了无所作为的闲散生活,此次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怀着建功立业的愿望。后者指塞翁失马典故中的老人,他能以平常心看待祸福得失。诗人在回顾以往失意、困顿的生活的同时对即将在哥舒翰幕府中作事,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3. 分段赏析

首联“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描绘了诗人于秋日清晨、残月尚悬天际之时,登上北楼远眺的情景。彼时,诗人正踏上前往凉州的旅程,极目四望,只见晴空万里,阳光明丽,黄河自西方汹涌奔腾而来,傍河的山峦绵延起伏,向远方无尽伸展。在这秋高气爽的塞上之地,金城的景色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美不胜收。诗人巧用“满”与“胜”二字,将自己对这壮丽秋色的赞叹与喜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此联起句气势磅礴又不失灵动,瞬间勾勒出一片极为广阔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思绪也随之飘飞,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颔联“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急的水流声尖锐如箭,城头的残月静静高悬,宛如弯弓,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生动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诗人既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渴望在新的征程中大展拳脚,却又因过往的经历而有所顾虑,犹豫不决。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势高耸,使得诗人产生了仿佛触手可及城头残月的奇妙感受,这般独特而真切的体验,若非亲身经历,实难用文字精准描绘。此联与岑参描写凉州新月的诗句在表现手法与意境营造上异曲同工,尽显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颈联“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笔锋从写景转向抒情,从对景色的细致描绘转向了内心感慨的抒发。诗人追思悠悠历史,借用“磻溪老”的典故,含蓄地表明自己即将告别往昔平淡无为的生活,踏上新的征程,准备在哥舒翰幕府中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回顾往昔那些失意与不得志的岁月,再品味“塞上翁”祸福相依的故事,诗人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既满怀期待,又隐隐担忧,过往的愁绪依然如影随形,萦绕在心头,难以彻底消散。尾联“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写边疆生涯。在边疆,无论是长期艰苦的戍守,还是残酷激烈的出征作战,对于战士们而言,往往祸大于福。那悠悠传来、绵延不绝的羌笛之声,音色凄凉,便是最有力的明证。这两句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复杂,深刻反映了唐代边塞军面临的诸多矛盾。诗人高适即将奔赴凉州,在登楼观景的此刻,不禁联想到边疆长久以来的动荡不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报国之志。最后的这一发问,既饱含着戍边战士们对连年征战的无奈与忧愤,也深藏着诗人自己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在深沉的感慨之中,尽显诗人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4. 作品点评

《金城北楼》作为高适的诗作。整首诗读来宛如一位洞察世事的老者在讲述人生故事,实则是诗人自身经历与情感的映射,那份潜藏于文字间的悲哀与故作的练达,极易引发读者的感慨与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发句“满晴空”、“积水连山”等字写入西望,便切金城北楼。颔联“湍上急流”、“城头残月”一句写低处,一句写高处,妙切塞上。颈联以姜尚、李耳分帖,略作开合之势,运用绝妙。落句言边庭有甚事,而令人起羌笛之怨。达夫时在金城,借以寄意。诗有兴比赋三体,如此类犹能兴也,后人作诗但能赋耳,不知诗所以讽,必须含蓄不尽,始能耐人寻味。

唐皎然《诗式》

# 八句几渺不相涉,而窗深浑阔,不可名言。文心之妙,一至于此。

清谭宗《近体阳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胡宿《城南》

下一篇:唐·李白《送韩侍御之广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