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
·
cháng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áo
dài
kāi
róng
huá
zhào
dāng
nián
dōng
fēng
dòng
bǎi
cǎo
jìn
yán
zhī
chǒu
shuǐ
qīng
quán
yùn
tiān
tíng
biān
gōng
míng
zǎo
zhù
zhú
jiāng
xuān
táo
qīng
chūn
shuí
néng
guàn
bái
guì
shén
xiān
cuō
tuó
chéng
liǎng
shī
jīn
shí
yóu
xiāo
shuò
fēng
shuāng
jiǔ
zhì
wèi
luò
yuè
hòu
qiáng
huān
jiǔ
qiū
shuāng
rén
shū
qīn
liǔ

译文

桃李花盛开的时候,花朵缤纷也只是照耀当年。春风吹向大地,万物复苏,草木都意欲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枯枝都长出可爱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天地万物都跟随大自然的运转,太阳公羲和没有停鞭休息的时候。如果不早早建功立业,又怎能在那史册上留下名字呢。桃李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春天,但谁又能赊欠时光。富贵与神仙,两者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会擦肩而过。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我害怕落在时间之后,因此只能欢歌纵酒,强以为欢。秋霜残酷,萧杀万物,对人也无所惜,突然降临,蒲树与柳树的叶子就凋落了。

逐句剖析

"桃李待日开":桃李花盛开的时候,

# 待:一作“得”。

"荣华照当年":花朵缤纷也只是照耀当年。

#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东风动百物":春风吹向大地,万物复苏,

# 百物:犹万物。,东风:春风。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百物:犹万物。《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草木尽欲言":草木都意欲彰显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无丑叶":枯枝都长出可爱的新叶,

# 枯枝无丑叶: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涸水吐清泉":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大力运天地":天地万物都跟随大自然的运转,

"羲和无停鞭":太阳公羲和没有停鞭休息的时候。

#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功名不早著":如果不早早建功立业,

"竹帛将何宣":又怎能在那史册上留下名字呢。

#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桃李务青春":桃李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春天,

# 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务:需要。

"谁能贯白日":但谁又能赊欠时光。

# 贯:一作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富贵与神仙,两者是不能同时得到的,

"蹉跎成两失":再蹉跎下去二者都会擦肩而过。

#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金石犹销铄":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

# 销铄:熔化,消磨。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风霜无久质":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畏落日月后":我害怕落在时间之后,

"强欢歌与酒":因此只能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秋霜残酷,萧杀万物,对人也无所惜,

"倏忽侵蒲柳":突然降临,蒲树与柳树的叶子就凋落了。

#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他借乐府旧题,写下这首诗。诗中满溢着李白渴望趁早建功、名垂青史的急切用世情怀。全诗二十句,均分两部分,每部分各十句,前后逻辑连贯,清晰展现出诗人理性思索与悟性感知相互交融的心路历程。诗歌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诗句行文流畅,情感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自然,体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相和歌辞·长歌行》是李白模拟乐府旧题精心创作的乐府诗作。遗憾的是,《长歌行》的古曲如今已失传,仅留存下将近十首歌辞,李白的这一首便是其中之一。据推测,此诗约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彼时李白正身处湖北安陆。在这片土地上,李白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情思与感悟融入诗中,为后人留下这一经典篇章,延续着乐府诗的魅力与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怀诗。诗人借乐府古题,通过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期望早日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笔墨的强烈用世之心。

2. 写作手法

比喻:“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将东风吹拂下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的生机景象比喻成人欲开口诉说,赋予草木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天到来时,大地万物被唤醒,迫不及待展现新姿的蓬勃活力,让无形的春风化育之力变得可视可感。联想:由桃李遇春阳而开,联想到贤相逢明君而荣,从自然现象过渡到人事常理。以“日”象征君王,借桃李得春阳化育,暗喻君臣相互依存关系,拓宽诗意内涵,使诗句富有深意,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与君臣相处之道的思考。照应:诗开篇写“桃李得日开”,描绘桃李在春日暖阳下绽放的生机,后又提到“谁能揽六龙,系之在扶桑”,设想留住太阳让青春永驻,前后呼应。以桃李对春阳的依赖,关联到人对时光的渴望,强化对青春易逝、功名需早立的感慨,使诗意连贯,情感递进自然。象征:“日”在诗中象征君王。“桃李得日开”,借桃李遇春阳方可盛开,寓意贤才得遇明君才能施展抱负,将自然现象与君臣关系对应,委婉表意,借物寄托对仕途、人生境遇的思索,拓展诗的表意深度。用典:“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用《世说新语》中顾悦以“蒲柳之姿”自比、叹衰老早至的典故。李白借此典故,结合自身微贱处境,以蒲柳经霜而衰,象征自身受外界打击,突出命运的无奈与人生的沧桑感,增添文化底蕴。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的春景,以蓬勃春景抒发内心对美好、对功名的向往;又有“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借秋霜肃杀、蒲柳凋零之景,抒发壮志难酬、身世飘零的悲苦,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沉。抖音汉语、百度百科、大模型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十句作为第一段,开篇便以生动笔触描绘桃李之景。开端两句总起,点明桃李逢春,迎着朝阳绚烂绽放,争奇斗艳,尽显芳华,可这美好却仅限当年,遵循着自然的岁岁荣枯规律。桃李花开,既是春天生机的明证,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熬过寒冬的幽闭与寒日笼罩后,它们沐浴春日暖煦的朝阳,焕发生机,大地万物随之复苏,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人作为万物之灵,目睹此景,精神也为之一振,昂扬奋进,这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故而人们将人生的美好阶段称作青春。但诗人的思索不止于此,他进一步探究桃李迎春绽放背后,实则离不开春阳的精心化育,春阳苦心且无私地用功,才使得桃李生机盎然,由此,诗人还悟出了君臣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后文“功名不早著”的感慨埋下伏笔,要知道在古诗意象里,日常象征君王,桃李遇春阳而荣,恰似贤才逢明君而显达,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这其中“得日开”的意象饱含着诗人的良苦用心,美好意象之下,蕴藏着对美好情感与事物的执着追求。紧接着,诗人用四句诗极力赞美春光的奇妙效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仿若春的使者,带着暖意吹拂大地万物,阳气萌动,蛰伏的生灵纷纷苏醒,竞相展现崭新风姿,共同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绝美境界。草木都迫不及待地展露英姿,冬日残留的枯枝败叶一扫而空,“无丑叶”实则意味着“竟美叶”,干涸已久的水泉,也重新喷涌出清香的水柱。这四句从开篇的桃李一点,拓展为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图,桃李的艳丽又反过来映衬东风化育万物的不停歇,草木焕然一新,涸泉复吐芬芳,将春之美、春之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诗人依据古代哲学见解发出感慨:“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他认同自然界有神力运转天地,造就四季更迭,万物依循自然规律生存、发展、消亡,衍生出不同季节的各异景象,进而联想到人生,倘若功名不趁早建立,又怎能在青史留名。诗的后十句构成第二段。开头两句照应开篇,深化诗意。既然桃李一心追求青春,靠青春彰显娇美容颜,那么有人若能挽留住太阳,使其静止不动,青春不就能永驻了吗?这里的“谁”字饱含疑问之意,明知这是不可能之事,却偏要设想其可行,诗人借此从幻想中自我慰勉,于幻境里享受片刻快感,舒缓内心压力,挣脱现实困境。“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哪怕人生如金石般坚固,然而在长久的风霜侵蚀与磨砺下,金石也会破碎成沙砾,更何况人并非金石。春日里的桃李、草木、清泉等美好之物,自然也难以长久维持它们的春日美态。言外之意,人无法长生不老,功名富贵必须趁早谋取,否则便有错失的风险,即便侥幸获得,也难以永久留存。所以古人求仕,讲究“早据要路津”,以求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表面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毫无关联,实则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幻想的否定。“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诗人深知要及时行乐,于是纵情高歌,酣畅饮酒以消解忧愁,生怕落在时间后头,待衰老之躯再想行乐已无可能,只能空空地迈向死亡,虚度一生。一个“强欢”,将诗人内心隐秘的愁苦展露无遗,这是不情愿、无真心的故作欢颜,借歌酒暂且驱散胸中愁绪,看似一时的麻醉,实则是心灵更为痛苦的折射,这是李白艺术表现上的超凡之处,道出常人有所感触却尚未明晰的内心幽微,尽显大家风范,绝非小家子气的局促手法。“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严酷的秋霜毫无怜悯之心,杀伐万物,对人也同样冷酷,突然降临,侵害蒲柳般柔弱的身姿。蒲柳作为草木之名,体质柔弱,经不起风霜,一经霜打便枯枝败叶,生机全无。此处用典,源自《世说新语》,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却头发早白,简文帝问其缘由,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悦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李白引用此典,恰如其分地贴合自身微贱身份,感慨自身柔弱之躯经不住风霜摧残。这里的秋霜,既是自然界的威力象征,更是寓意着邪恶政治势力的无情打击。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冲击毫无防备的柔弱微贱之人,结局不言而喻。诗作结尾不仅蕴含丰富,情感也极为沉痛,令人心生不平,催人泪下。

4. 作品点评

李白之所以能成功勾勒出天才蒙难的心境意象,关键在于他将古诗中的叙事、抒情、议论技巧融会贯通。他运用这些手法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游刃有余,使之交织成一个完备的艺术呈现系统。在诗中,读者所能领略到的唯有美妙绝伦的意境,全然不见雕琢的痕迹,不见技法的堆砌。这般浑然天成,恰是李白心心念念所追寻的清真之美,纯粹而直击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言时不我待,要及时行乐之意。

现代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詹福瑞《李白诗全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包何《送王汶宰江阴》

下一篇:唐·白居易《听弹湘妃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