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尺鲤":三尺长的黄河鲤鱼,
# 三:一作二。
"本在孟津居":通常居住在孟津关一带。
# 孟津:古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黄河南岸。
"点额不成龙":跳不上龙门,就点染额头,
# 点额:在传说故事;鲤鱼跳龙门中,没有跳过龙门的鱼类即被点额。
"归来伴凡鱼":归来与凡鱼作伴。
"故人东海客":咱们是老相识了,
"一见借吹嘘":承蒙你慧眼识珠,极力褒奖。
# 吹嘘:替人说好话,宣扬。
"风涛倘相见":如果今后还有风云际会的可能,
# 风涛倘相见:一本此下有何当赤车使,再往召相如二句。
"更欲凌昆墟":希望能青云直上九重天,高居天山之颠。
# 更欲凌昆墟:一本此下有何当赤车使,再往召相如二句。 昆墟,昆仑之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赠崔侍郎(其一)》是一首唐代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酬赠题材。这组诗描绘了李白与崔侍郎之间的情谊及自身的抱负心境。借遇到来自东海的崔侍郎获其赞赏提携,营造出豪情满怀的氛围,表达诗人希望未来与友人共同创造非凡成就,如“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尽显壮志。
2. 写作手法
象征:“黄河三尺鲤”象征着诗人自己,鲤鱼渴望化龙却未成功,象征着诗人追求仕途成功但遭遇失败。而友人崔侍郎对诗人的“吹嘘”,象征着在困境中获得的助力与赏识。使诗歌意象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暗示性,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且富有韵味。用典:“点额不成龙”运用了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可化而为龙,否则额头触壁受伤返回。李白借此典故,暗示自己虽胸怀大志,试图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却遭遇挫折,未能实现理想。夸张:“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诗人想象在未来与友人相见时,要在风涛中“凌昆墟”,即超越昆仑墟这样的高远目标,极度夸大了自己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赠崔侍郎(其一)》首句“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明鲤鱼的居所,为下文故事展开铺垫,暗示诗人原本的起点或处境,运用叙述表达方式。第二句“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运用鲤鱼跳龙门典故,以鲤鱼点额未化龙只能伴凡鱼,生动描绘诗人仕途失意,借典故抒情,表达怀才不遇的郁闷。第三句“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叙述友人崔侍郎对自己的赏识与帮助,为下文抒情蓄势,是情感转变的关键,采用叙述表达方式。第四句“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在友人助力下渴望实现高远志向,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李白豪放风格,抒发对未来的期待与豪情。
4. 作品点评
《赠崔侍郎》是李白诗歌中的重要篇章,具有一定史学价值。它侧面反映出李白所处时代的复杂人际环境,暗示当时可能存在同行相妒、遭人暗箭中伤的状况,为研究李白生平及当时社会文人境遇提供线索。此诗是李白众多表达壮志与人生感慨作品的一部分,丰富了李白诗歌的情感内涵,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气质。虽无广为人知的名句,但其整体充分体现李白诗歌的艺术造诣,对后世诗人在表达仕途情感与志向方面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