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péi
shí
nán
guī
sōng
sh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chù
wéi
bié
cháng
ān
qīng
mén
zhāo
shǒu
yán
zuì
jīn
zūn
lín
dāng
shàng
shí
jūn
yán
fēng
chuī
fāng
lán
zhé
niǎo
què
xuān
shǒu
zhǐ
fēi
hóng
鸿
qíng
nán
lùn
tóng
guī
zǎo
wǎn
yǐng
shuǐ
yǒu
qīng
yuán
jūn
yǐng
shuǐ
绿
guī
sōng
cén
guī
shí
ěr
wèi
xīn
xīn
zhēn
qíng
ěr
mǎi
míng
xiè
gōng
zhōng
xiāng
cāng
shēng

译文

哪里可以作为送别之地呢,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胡姬伸出白皙的手招呼,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在即将上马的时候,我单独与您交谈。风把芳香的兰花吹折,太阳落山后鸟雀喧闹起来。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一同归隐没有早晚之分,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您思念颍水的碧绿,忽然又要回归嵩山。回去的时候不要像许由那样洗耳朵,要为我洗净您的内心。洗净内心能获得人生的真情实意,洗耳朵只是白白追求虚名。谢安最终还是出山了,(希望您也能如此)与我一起救济天下百姓。

逐句剖析

"何处可为别":哪里可以作为送别之地呢,

"长安青绮门":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 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胡姬伸出白皙的手招呼,

# 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

"延客醉金樽":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

# 延:招呼,邀请。一作留。

"临当上马时":在即将上马的时候,

"我独与君言":我单独与您交谈。

"风吹芳兰折":风把芳香的兰花吹折,

# 芳兰:芳香的兰草。

"日没鸟雀喧":太阳落山后鸟雀喧闹起来。

"举手指飞鸿":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

# 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

"此情难具论":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

# 难具论:难以详说。

"同归无早晚":一同归隐没有早晚之分,

# 同归无早晚:“同归”二句: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

"颍水有清源":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

# 清源:源头水清。,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市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

"君思颍水绿":您思念颍水的碧绿,

"忽复归嵩岑":忽然又要回归嵩山。

# 嵩岑:嵩山。,忽:倏忽,很快的意思。

"归时莫洗耳":回去的时候不要像许由那样洗耳朵,

# 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为我洗其心":要为我洗净您的内心。

"洗心得真情":洗净内心能获得人生的真情实意,

"洗耳徒买名":洗耳朵只是白白追求虚名。

# 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谢安最终还是出山了,

#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相与济苍生":(希望您也能如此)与我一起救济天下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是唐代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以送别为题材。这两首诗作于天宝初年,彼时李白在长安担任翰林供奉一职。诗作主要描绘了送别友人裴图南的场景,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友人归隐选择的赞赏,以及给予的慰藉之情,同时还洋溢着积极奋进的精神气息。第一首首联点明送别之地;颔联描绘胡姬劝酒,营造送别氛围;颈联写临别私语;尾联借景表意并邀同归,展现惜别与向往。第二首前两联点明友人归嵩山;后两联连用典故,先劝莫求虚名,后以谢安激励,表达对友人期望,希望其积极入世,实现抱负。整组诗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未作过多雕琢修饰,而是直接袒露内心的情感。从整体来看,两首诗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豁达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大致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中提及送裴图南的地点为“长安青绮门”,由此可以推断,此诗是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任职期间的作品。当时李白身处翰林,然而唐玄宗并无重用他的意图,再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人屡屡进献谗言。于是,李白初到长安时所怀抱的美好期望最终化为泡影,他遂萌生离开长安的想法,这组诗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是唐代李白的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这两首诗作于天宝初年,彼时李白于长安担任翰林供奉。诗中着重描绘了送别友人裴图南的场景,字里行间既饱含着对友人选择归隐的欣赏与宽慰,又处处洋溢出一种奋发昂扬的精神气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通过描写风吹折芳兰、日落后鸟雀喧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略带凄凉、喧嚣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不舍,也可能包含对友人离去后自己心境的隐喻。象征:“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中,飞鸿象征着高远的志向或自由的灵魂。诗人举手指飞鸿,借飞鸿表达自己与友人之间难以言说的共同志向或对自由、高远追求的默契,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富有深意。用典:“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运用许由洗耳的典故。传说许由听到尧要让位于他的消息,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便到颍水边洗耳。李白借此典故劝裴图南不要为了虚名而做出像许由洗耳这样的举动,而应洗净内心的杂念,以获得人生的真谛,使诗歌表达更具文化底蕴和深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率先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长安青绮门”,这是东行之人告别京城的起始之地,自然而然会让诗人联想起在此种瓜的召平。再向前行进,便是人们折柳惜别、依依作别的灞桥。这个地方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感慨,加之酒店中胡姬热情周到的招待,举杯之际,诗人更是思绪万千,离情别绪油然而生。​“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在友人即将上马,离别瞬间就要来临之时,诗人含蓄地吐露了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从表面看,这描绘的是诗人眼前常见的自然景象,但实际上却是在隐晦地隐喻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芳兰遭受摧折,恰似贤能之士不幸蒙冤;鸟雀肆意喧嚣,犹如奸佞之臣得意忘形;而风吹、日没的景象,则象征着政治环境的黑暗,国家局势的日渐衰微。在挚友即将分别的时刻,诗人说出这两句,彼此心中都心领神会,其中蕴含着极为深广的忧虑与愤慨。​面对如此现实状况,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开始思考他们各自的人生抉择:“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此处手指飞鸿的举动,并非一定是送别时真实所见之景,同样也是在暗喻内心想要表达的想法。像鸿鸟那般振翅高飞,离开长安,既是对污浊政治的极度厌恶,同时也是出于保全自身、远离灾祸的现实考量。​诗的末尾两句“同归无早晚,颍君有清源。”表明诗人与友人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们选择归去的心意也是一致的。“颍君有清源”,从地理角度而言,它指向友人归隐的地方;从历史层面来看,又与归隐之情高度契合。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深远,恰似颍君的清源之水,源源不断。这一句也在悄然间蕴含着对裴十八归隐之举的赞赏与慰藉。​第二首诗开篇两句便十分精妙:“君思颍君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含义是:“您心中向往着那碧绿澄澈的颍君之地。”这一句将友人归隐的愿望描绘得极为生动形象,把抽象的思想与意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美好动人的意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二字生动地展现出人物洒脱不羁的个性与豪爽的情态,对功名富贵的淡然态度尽在其中,无需多言。​诗的中间四句“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对许由洗耳这一典故的运用,灵活巧妙,别具一格。诗人在此处借助许由这个上古高士的典故,实则是在委婉地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借隐居之名,实则为谋求仕途而不择手段之人。在唐代,此类以隐居作为向上攀爬手段的人不在少数。李白对这种假隐士极为鄙夷,因此他指出,只洗耳而不洗心,不过是故作姿态、欺世盗名之举。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是出仕为官还是隐居山林,唯有那些真正胸怀经世济民的抱负与卓越才干的人,才堪称超脱世俗的大贤。李白一生最为敬仰的古人之一谢安,便是这样的典范。​诗的最后两句“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这是诗人与友人临别之际的赠言,饱含着相互劝勉与慰藉之意,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将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凝练于具体鲜明的形象之中,因而在内容上极具韵味。它绝非那些单纯注重用词雕琢、一味堆砌辞藻的作品所能相提并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风惊芳兰折”以下,即所与君言者也。寒山指裂石壁便去,岂有步后尘踪!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风吹芳兰折”,喻君子被抑不得伸其志也。“日没鸟雀喧”,喻君暗而谗言竞作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

# 言真能洗心,则出处皆宜,不专以忘世为高也。借洗耳引洗心无贬巢父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沉刻之意,以快语出之,可令闻者警竦。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为我”字说得亲热。严沧浪曰:此格如常山蛇首尾与中皆相应。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感春》

下一篇:唐·罗隐《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