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diào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zhī
hóng
yàn
níng
xiāng
yún
shān
wǎng
duàn
cháng
jiè
wèn
hàn
gōng
shuí
lián
fēi
yàn
xīn
zhuāng

译文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逐句剖析

"一枝红艳露凝香":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

# 一枝红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红,集作“秾”。

"云雨巫山枉断肠":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 云雨巫山: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借问汉宫谁得似":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

"可怜飞燕倚新妆":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妆,修饰打扮。,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调(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为宫廷应制而作,主题围绕赞美杨贵妃的绝世美貌与受宠之态。内容上,首句以“一枝红艳露凝香”借花喻人,既写花之艳丽含露,又暗颂贵妃之美;次句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以虚妄之情反衬贵妃受宠之实;后两句通过赵飞燕需倚仗新妆的对比,凸显贵妃天然绝色。写作手法上,运用衬托、抑古尊今之法,压低神女、飞燕,以抬高贵妃。全诗构思精巧,辞藻瑰丽,将花与人浑然交融,营造出人花相映的美妙意境,既展现杨贵妃的盛宠形象,又彰显李白浪漫飘逸的艺术风格与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唐诗中借物赞美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平调(其二)》由李白创作。李白在长安任翰林供奉期间,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三年(744年)春日,唐明皇与杨贵妃于沉香亭观赏牡丹,认为赏名花、对妃子,不宜用旧日乐词,遂急召李白进宫创作新乐章。李白奉旨受命,于金花笺上写下此诗,以应宫廷赏乐之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廷题材的诗。作品以花喻人,首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花朵艳丽含香,又暗颂杨贵妃的天然美色;继而用楚王遇神女的虚妄典故,反衬贵妃受宠之实;再通过赵飞燕需倚新妆的对比,突出杨贵妃不施脂粉的天然国色,整体围绕杨贵妃的美艳风姿与受宠之态展开,借花人交融的意象,彰显其备受君王宠幸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以美衬丑:以抑古尊今之法,通过贬低巫山神女的虚妄、赵飞燕需倚新妆的情形,反衬杨贵妃无需修饰的天然绝色与备受宠幸,突出其花容月貌。拟人:以“一枝红艳露凝香”写花朵艳丽含香,暗喻杨贵妃的美貌与受君王宠幸之态,将花的特质与人的风韵浑融,达到人花交映的艺术效果。用典:引用楚王与巫山神女的典故,以楚王为虚妄神女断肠的故事,反衬杨贵妃受宠的真实与可贵,增强诗意的层次感。

3. 分段赏析

《清平调(其二)》以抑扬手法贯穿全诗,首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以牡丹花红艳含露的意象暗喻杨贵妃的天生丽质与君王宠幸,兼具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美感;次句“云雨巫山枉断肠”借楚王与神女的虚妄传说,以“枉断肠”的虚无反衬贵妃承宠的真实,暗含“此花此貌胜神女”的褒扬;后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以赵飞燕需倚仗浓妆方能专宠的典故,通过“可怜”一词强化对比,突出杨贵妃不施粉黛的天然绝色。全诗通过花与人的交融、神话与现实的对照、历史与当下的抑扬,将杨贵妃的美艳与受宠推向极致,既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又体现了宫廷应制诗“尊题之法”的创作特点,语言浓艳而意境迷离,达到了人花互映、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清平调(其二)》是李白应制诗中的佳作,以其瑰丽的想象与高超的艺术手法著称。全诗以花喻人,将牡丹的红艳与杨贵妃的美貌融为一体,通过“一枝红艳露凝香”的视觉与嗅觉描写,展现其天然绝色。诗人运用抑扬对比之法,以巫山神女的虚妄与赵飞燕需倚新妆的典故,反衬杨贵妃无需修饰的国色天香,暗含“此花此貌胜古人”的尊题之意。语言上,语语浓艳而意境迷离,如“云雨巫山枉断肠”以神话虚笔凸显现实宠幸之实,将宫廷应制诗的富丽堂皇与李白特有的浪漫飘逸完美结合。该诗不仅是唐代宫廷文学的典范,更以其巧妙的构思与意象交融,彰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的审美追求与驾驭语言的卓越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结妙有风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讽,风人之旨。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首句承“花想容”来,言妃之美,惟花可比,彼巫山神女,徒成梦幻,岂非“枉断肠”乎!必求其似,惟汉宫飞燕,倚其新装,或庶几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梅禹金云;萧(士赞)注谓神女刺明皇之聚麀,飞燕讥贵妃之微贱,亦太白醉中应诏,想不到此,但巫山妖梦、昭阳祸水,微文隐意,风人之旨。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力士之谮恶矣,萧氏所解则尤甚。而揆之太白起草之时,则安有是哉!巫山云雨、汉宫飞燕,唐人用之已为数见不鲜之典实。若如二子之说,巫山一事只可以喻聚淫之艳冶,飞燕一事只可以喻微贱之宫娃,外此皆非所宜言,何三唐诸子初不以此为忌耶?古来《新台》《艾豭》诸作,言而无忌者,大抵出自野人之口,若《清平调》是奉诏而作,非其比也。乃敢以宫闱暗昧之事,君上所讳言者而微辞隐喻之,将蕲君知之耶,亦不蕲君知之耶?如其不知,言亦何益?如其知之,是批龙之逆鳞而履虎尾也。非至愚极妄之人,当不为此。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此首亦咏太真,却竞以花比起,接上首来。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仍承“花想容”言之,以“一枝”作指实之笔,紧承前首。三、四句作转,言如花之容,虽世非常有,而现有此人,实如一枝名花,俨然在前也。两首一气相生,次首即承前首作转。如此空灵飞动之笔,非谪仙孰能有之?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驰思泉涌,敷藻云浮,而却得诗祸!人世遭遇,总出意表,可谓奇矣。谢云:以巫山娇梦,昭阳祸水入调,盖微讽之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杨炯《从军行》

下一篇:唐·元稹《行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