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谁为吴会吟":昨夜是谁唱出吴地的歌声,
# 吴会:地域名,本是东汉时吴郡、会稽郡的合称,包括今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以东至福建的地区。唐诗中大量的“吴会”都是指这二地,即苏州和越州一带。
"风生万壑振空林":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蛟龙惊起不敢在水中静卧,
"猿啸时闻岩下音":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
"听之却罢松间琴":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隐逸之士,
# 逸:隐逸,隐者。,沧洲:水滨,一般指隐士所居之处。
"酤酒醍盘饭霜栗":便提盘沽酒并以霜栗当饭助兴。
# 霜栗:经霜的板栗大约更甜美。,饭:名词作动词用,此处指请诗人李白吃。,醍:一作提。,酤酒:买酒。
"半酣更发江海声":酒至半酣您又发出江涛海啸的歌声,
# 江海声:如同江涛海啸之声形容歌声的豪壮。
"客愁顿向杯中失":使我的愁绪在酒杯中消失殆尽。
# 客愁:客居外地而产生的愁绪。李白晚年客居当涂,当涂不是他老家所在之地,故不免引起乡思之愁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写遇知音的诗。诗中描绘了秋末冬初的夜晚,诗人李白宿于当涂黄山,夜闻殷十四吟唱吴地歌谣,歌声引发山林鸟兽的反应,也触动了诗人。次日早晨,诗人确认殷十四为隐逸之士,二人饮酒相谈,殷十四再次放歌,使诗人愁绪消散。全诗借由听吟、会友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珍视,以及在漂泊生活中仍能保持开阔豁达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夜泊黄山的环境,“碧溪月”,以及饮酒听吟的场景,抒发遇到知己、忘却客愁的情感。烘托:用蛟龙“不敢水中卧”、猿猴“时闻岩下音”,以及自己“听之却罢松间琴”,从侧面烘托出吴吟的美妙动人。夸张:“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通过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吴吟声音的宏大和震撼力。想象:“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诗人想象有人在昨夜吟唱《吴会吟》,其歌声威力惊人。想象中,歌声响起便如同狂风骤起,使得千山万壑间风声呼啸,震荡着空旷的山林。甚至连深水中潜藏的蛟龙都被这歌声惊动,吓得不敢在水中安卧;同时,还仿佛能不时听到山岩下猿猴应和般的啸叫。通过这些夸张而奇幻的想象,极力渲染出歌声的强大感染力与非凡气势。
3. 分段赏析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写昨夜听到吴吟,其声如万壑生风,震动空林,连蛟龙、猿猴都有反应,诗人原本在松间弹琴,也停下倾听,从侧面烘托出吴吟的高妙。“朝来果是沧州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写早晨得知吟唱者是隐士,诗人与之沽酒吃饭,酒至半酣,吴吟再起,诗人的客愁随之消散,展现出诗人与隐士的相得之欢。
4. 作品点评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极具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在艺术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生动展现了吴吟的魅力。内容上,将夜泊听吟的经历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既体现了诗人对高雅吟唱的欣赏,也反映出其在漂泊中得遇知音、暂忘客愁的心境,情感真挚且富有生活气息。
上一篇:唐·李煜《赐宫人庆奴》
下一篇:唐·章孝标《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