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ǐn
chéng
sàn
huā
ló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zhào
jǐn
chéng
tóu
zhāo
guāng
sàn
huā
lóu
jīn
chuāng
jiā
xiù
zhū
xuán
yín
gōu
fēi
绿
yún
zhōng
sàn
yōu
xiàng
sān
xiá
chūn
jiāng
rào
shuāng
liú
jīn
lái
dēng
wàng
shàng
jiǔ
tiān
yóu

译文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逐句剖析

"日照锦城头":红日高照锦官城头,

# 锦城: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

"朝光散花楼":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 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金窗夹绣户":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

# 绣户:雕饰华美的门户。,金窗:华美的窗。

"珠箔悬银钩":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

# 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珠箔: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

"飞梯绿云中":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

# 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

"极目散我忧":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 忧:一作“愁”。,极目:尽目力所及远眺。

"暮雨向三峡":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

# 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

"春江绕双流":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 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今来一登望":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

"如上九天游":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锦城散花楼》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围绕登楼览胜展开,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飞梯”等器物的华丽描绘,结合时间(从朝光到暮雨)与空间(东及三峡、南至双流)的拓展,展现散花楼的高雅别致与周围山水的壮阔。作品以华丽辞藻写景,融入登楼“散我忧”的愉悦心境,情景交融。从结构看,先绘楼内精致景物,再写登楼远眺之景,最后以“如上天游”收束,意境飘逸开阔。全诗形象鲜明,开合自然,既凸显景物细节之美,又传递出诗人豪迈乐观的情绪,充分展现青年李白诗歌辞采华美、意境飘逸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锦城散花楼》由唐代李白创作,是其青年时期最早创作的诗歌之一。关于创作时间,存在两种权威说法:一说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时;另一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提出,是李白开元十年(722年)重游成都时所作。尽管具体时间存争议,但均围绕李白青年时期游览成都,登锦城散花楼观景,借所见景物抒发登楼愉悦之情的经历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品围绕登锦城散花楼的经历展开,通过刻画“金窗”“绣户”“珠箔”“飞梯”等楼内精致景物,结合从朝光到暮雨的时间流转,以及东抵三峡、南至双流的空间延伸,描绘出散花楼的高雅与周边山水的壮阔。全诗借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览胜的愉悦心境,既展现出“意境飘逸”的特色,也体现青年李白以华丽言辞写景的创作风格。

2. 写作手法

对偶:通过"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的工整对仗,以器物的精美陈设(金窗、绣户、珠箔、银钩)展现散花楼的富丽堂皇,色彩与光影的交织形成视觉冲击。夸张:运用"飞梯绿云中"的空间夸张,将登楼阶梯描绘为高耸入云的通道;"如上九天游"则以超现实想象强化登临的奇幻体验,体现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侧面描写:全诗未直接描写楼体规模,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的精致、珠箔银钩的璀璨、飞梯入云的气势等局部细节,侧面烘托出建筑的宏伟雅致。虚实结合:实写晨光中的楼台景象与春江暮色,虚写"九天游"的神游境界,将现实空间与想象空间交融,拓展诗歌意境。直抒胸臆:结尾"如上九天游"直接抒发登临的愉悦感受,以直白的情感表达收束全篇,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3. 分段赏析

《登锦城散花楼》以登楼观景为脉络,可分为三个层次:开篇四句以“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的对偶手法,通过金窗绣户的精致、珠箔银钩的璀璨,勾勒出散花楼在晨光中的富丽堂皇;“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以夸张笔法将登楼阶梯喻为入云仙梯,既承接前文建筑之美,又引出“散我忧”的快意之感,成为全诗情感枢纽。中间四句转向空间拓展,“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以“向”“绕”二字展现视野的宏阔,将散花楼置于山水交融的大背景中,既暗含诗人即将东行的行踪,又以“绕”字赋予江流环抱的动态美感。末四句以“登楼如天游”的超现实想象收束,“九天游”呼应前文“绿云中”的飞升意象,将登楼愉悦推向极致,同时以“如上”的虚拟语气,暗示诗人对未来行程的期待与豪情。全诗通过器物细节与宏大意象的结合,时空转换的自然衔接,以及夸张手法的运用,展现了青年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描绘建筑之美的同时,更传递出对人生境界的高远追求。

4. 作品点评

《登锦城散花楼》作为李白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展现了其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与艺术天赋。全诗以华丽辞藻勾勒散花楼的金碧辉煌,通过“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的工整对仗,将晨光中的楼台之美刻画得璀璨夺目;“飞梯绿云中”的夸张想象,既突破五言律诗的格律束缚,又以超现实笔法凸显登临的奇幻感受,成为李白夸张艺术的早期典范。诗中“极目散我忧”一句,既承接前文观景的畅快,又暗喻人生追求的高远,被后世视为情感升华的“诗眼”。结尾“如上九天游”直抒胸臆,将登楼愉悦推向极致,展现出青年李白特有的豪迈与想象力。整首诗以时间为轴,从朝光到暮雨,空间上由楼内陈设延伸至三峡暮雨、春江绕城,开合自然,意境飘逸。虽属早年之作,却已显露出李白“笔落惊风雨”的诗歌天才,苏梃赞其“雏凤之态”恰如其分,此诗亦成为唐代登楼诗中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所写先后顺序,由近及远,语言精美,体物工细,确是诗人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现代郁贤皓《李白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江南春》

下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石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