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叟以公田米酿酒":我用公田产出的粮食来酿酒,
# 漫叟:元结自号。元结《漫歌八曲》序:“壬寅中,漫叟得免职事,漫家樊上,修耕钓以自资,作《漫歌八曲》。”
"因休暇":常借休假之闲,
# 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则载酒于湖上":载酒到石鱼湖上,
"时取一醉":暂且博取一醉。
"欢醉中":在酒酣欢快之中,
"据湖岸":靠着湖岸,
"引臂向鱼取酒":伸臂向石鱼取酒,
# 引臂:伸臂,举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使舫载之":叫船载着,
"遍饮坐者":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
"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好像靠着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
# 君山:山名,在洞庭湖中。,巴丘:山名,在湖南岳阳县洞庭湖边。
"诸子环洞庭而坐":同游的人,也像绕洞庭湖而坐。
# 洞庭:湖名,古代时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酒舫泛泛然触波涛":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
# 泛泛:也作凡凡或汜汜,漂荡的样子。《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凡凡其逝。”《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而往来者":来来往往添酒。
"乃作歌以长之":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 长:放声歌唱。《礼记·乐记》:“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注:“长言之,引其声也。”这里是放声高歌的意思。
"石鱼湖":湖南道州的石鱼湖,
"似洞庭":真像洞庭湖,
"夏水欲满君山青":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山为樽":且把山谷作酒杯,
"水为沼":湖水作酒池,
# 沼:水池。
"酒徒历历坐洲岛":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 洲岛:水中陆地。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长风连日作大浪":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
"不能废人运酒舫":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 酒舫: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宋黄庭坚《省中烹茶怀子瞻用前韵》:“但恐次山胸磊隗,终便酒舫石鱼湖。”,废:阻挡,阻止。
"我持长瓢坐巴丘":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
# 长瓢:饮酒器。
"酌饮四坐以散愁":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
# 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此指饮酒。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全诗描写了石鱼湖的风景,表达了与友人泛舟石鱼湖畅饮的快乐,抒发了诗人淡于仕途进取,意欲归隐的胸怀。
2. 分段赏析
首句"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言石鱼湖有洞庭雄浑之姿,盛夏水涨接岸,君山苍翠如染。此处运用比喻,既以石鱼湖拟洞庭湖,又将石鱼喻为君山。结合诗序可知,此乃诗人"欢醉"状态下产生的时幻觉:地域挪移,山湖迁徙从地理方位上说,石鱼湖在湖南道县,而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南岸二者相距甚远。无名湖泊岂能与八百里洞庭比肩?小小石矶安可同神秘君山并论?然在醉意氤氲中,实景幻化为意象——阻遏江流的君山化作湖心孤石,浩瀚洞庭缩微为石鱼湖景,此皆酒精刺激所致。下句"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则进一步把山当成酒杯,把湖水当作酒池,饮者环列洲屿纵情酣饮。《襄阳耆旧传》记载,唐开元中湖州别驾李适之登岘山,以山上有石窦如酒樽,可注斗酒,因建“洼樽”。元结《窊樽铭》亦载道州石湖有可贮斗酒的巨岩。诗人以"山樽水沼"的意象组合,将宴饮者的狂放姿态与不羁心境具象化。结句"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看似承续前文闲适,实则暗含矛盾心绪:若无郁结,何需借酒消愁?或谓此乃对现实的消极抵抗,然与"见石鱼而思洞庭"的浪漫想象并无因果关联。由此观之,末句既彰显诗人不甘屈从苦闷现实的傲骨,又透露出强作欢颜的无奈,恰如连天风浪中执意运酒的孤舟,在抗争与妥协间展现复杂心境。
3. 作品点评
此诗以石鱼湖为对象,展现了古代文人群体独特的宴饮文化。诗中"酌饮四坐以散愁"之语值得商榷:全篇未见愁绪的具体指涉,所谓"散愁"之说实属牵强附会。结合诗歌整体意境考察,作品核心在于描摹石鱼湖的自然风物,通过"漫叟以公田米酿酒"等生活场景的铺陈,传递出作者淡泊仕途、向往隐逸的处世态度。其情感表达真实可感,但强加"解愁"之说则显得本末倒置。艺术层面,该作虽属古体杂言歌行范畴,却巧妙汲取了民间歌谣的创作元素。句式结构突破传统规范,采用三二句交替换韵的韵律模式,既保持了诗歌语言的自然流畅,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这种不拘一格的韵律处理,既符合宴饮诗的即兴特征,也暗合山水题材的抒情需要,在声韵层面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 钟云:道州七言古数首,几于忘情学草木矣,然直谓草木无情,则不能看元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简而远,此境最不易到。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结处深情无限。太白所谓“泪亦不能为之堕,声亦不能为之哀”也。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短古,奇格可爱。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上一篇:唐·徐姓《玄都观》
下一篇:唐·薛昭蕴《谒金门·春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