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ǎi
nǎi

朝代:唐作者:元结浏览量:1
ǒu
cún
míng
zài
rén
jiān
shùn
shí
wèi
ān
xián
lái
guān
jiān
wèn
zhèng
piān
zhōu
què
jiǔ
shān
xiāng
jiāng
èr
yuè
chūn
shuǐ
píng
mǎn
yuè
fēng
xíng
chàng
ráo
guò
píng
yáng
shù
shǒu
xiāng
wèn
xìng
míng
qiān
fēng
lín
yān
shēn
zhāo
yǒu
yuán
yín
ráo
jìng
tīng
zhōng
hǎo
yún
shān
sháo
yīn
líng
líng
jùn
běi
xiāng
shuǐ
dōng
xíng
shèng
mǎn
xiāng
zhōng
kǒu
shí
diān
kān
shuí
néng
xiāng
bàn
zuò
wēng
xià
lóng
chuán
shēn
yuān
shàng
lóng
chuán
shēng
tiān
lóng
nán
shǐ
dào
jiǔ
jùn
yīng
jué
gāo
rén
chéng
xìng
chuán
dīng
wèi
zhōng
màn
sǒu
jié
wéi
dào
zhōu
shǐ
jūn
shì
shǐ
使
huán
zhōu
féng
chūn
shuǐ
zhōu
xíng
jìn
zuò
āi
nǎi
shǒu
lìng
zhōu
chàng
zhī
gài
shì
dào
yún

译文

名声事迹虚留于人世,顺应世俗与时局却难获安宁。前来拜谒高官并询问政事,一叶扁舟却驶向九疑山中。湘江二月春水涨至堤岸,满月当空微风和煦适宜夜行。划船唱着号子欲经过平阳戍楼,守关官吏呼喊着询问姓名。千里枫林笼罩在深重烟雨里,从早到晚传来猿猴的啼鸣。倚着船桨静听曲调中的深意,仿佛是云雾缭绕山间的韶濩古乐声。零陵郡北、湘江东岸,浯溪的山水形胜遍布湘江中游。溪口石崖顶端足以自得其乐,谁能与我相伴做那垂钓老翁。顺流而下时船如坠入深渊,逆流而上时船似要直上云天。从泷水南岸才抵达九疑郡,此地应再无高洁之士乘兴泛舟。大历丁未年(767年)间,元结(号漫叟)担任道州刺史,因军事事务前往都督府。返回道州时,恰逢春水上涨,船只无法前行,于是创作了《欸乃五首》,让船夫们唱诵这些诗歌,大概是希望借此让旅途更轻松愉快吧。

逐句剖析

"偶存名迹在人间":名声事迹虚留于人世,

# 偶存名迹:虚有声名。偶,一作偏。

"顺俗与时未安闲":顺应世俗与时局却难获安宁。

# 顺俗与时:顺应世情,为官作宦。

"来谒大官兼问政":前来拜谒高官并询问政事,

"扁舟却入九疑山":一叶扁舟却驶向九疑山中。

"湘江二月春水平":湘江二月春水涨至堤岸,

"满月和风宜夜行":满月当空微风和煦适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划船唱着号子欲经过平阳戍楼,

# 戍:戍卫的地方。,平阳: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时写的《寒泉铭》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从诗中意,平阳应是在浯溪附近,诗中有平阳“守吏相呼问姓名”句,这是否是指祁阳,还有待考证。,唱桡:一边打浆,一边唱歌。桡,船桨。

"守吏相呼问姓名":守关官吏呼喊着询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千里枫林笼罩在深重烟雨里,

"无朝无暮有猿吟":从早到晚传来猿猴的啼鸣。

"倚桡静听曲中意":倚着船桨静听曲调中的深意,

# 桡:揺船用的船桨。

"好似云山韶濩音":仿佛是云雾缭绕山间的韶濩古乐声。

# 韶濩音:殷商舞曲名。此指古朴美妙的音乐。韶濩,韶是舜乐,濩是汤乐。元结有《补乐歌》十首,其八小序说:“大韶,有虞氏之乐歌也。”又其十小序说:“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全句的意思是,这曲子真是云山之中的韶、濩似的乐曲。,好似:真是。

"零陵郡北湘水东":零陵郡北、湘江东岸,

"浯溪形胜满湘中":浯溪的山水形胜遍布湘江中游。

# 湘中:指湖南。

"溪口石颠堪自逸":溪口石崖顶端足以自得其乐,

# 自逸:独自欢乐。逸,逸乐。

"谁能相伴作渔翁":谁能与我相伴做那垂钓老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顺流而下时船如坠入深渊,

"上泷船似欲升天":逆流而上时船似要直上云天。

# 泷:指双牌至道县一带的潇水,柳宗元在《游黄溪记》中有“南至于泷泉”名,古时这一段河流就叫泷水,双牌地名也由此而来,双牌县城现叫泷泊镇;泷水现为双牌水库区。这一带水急滩多,行船格外小心。

"泷南始到九疑郡":从泷水南岸才抵达九疑郡,

# 九疑郡:指道州。

"应绝高人乘兴船":此地应再无高洁之士乘兴泛舟。

"大历丁未中":大历丁未年(767年)间,

# 大历丁未:即唐代宗李豫大历二年(767)。

"漫叟结为道州刺史":元结(号漫叟)担任道州刺史,

# 漫叟:元结自称。按道州当时属潭州都督,府治长沙。

"以军事诣都使":因军事事务前往都督府。

"还州":返回道州时,

"逢春水":恰逢春水上涨,

"舟行不进":船只无法前行,

"作《欸乃五首》":于是创作了《欸乃五首》,

# 五首:一本作“五章”。

"令舟子唱之":让船夫们唱诵这些诗歌,

# 舟子:船夫。

"盖以取适于道路云":大概是希望借此让旅途更轻松愉快吧。

# 云:一本作“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欸乃曲五首》是唐代诗人元结任道州刺史期间创作的乐府诗,共五首,以舟行湘江为叙事脉络,兼具即兴纪实与艺术创作。这组船歌既为鼓舞船工逆水行舟而作,又真实记录了诗人往返道州的旅途见闻,将宦游感慨与山水审美结合。第一首以“谒官入九疑”展现济世理想与山水之趣的矛盾;第二首勾勒湘江月夜行船图,戍吏问姓名的细节透出生活气息;第三首借枫林烟雨与猿吟之声,将自然声响喻为上古雅乐“韶濩音”,体现对山水灵韵的感悟;第四首描摹浯溪形胜,以“作渔翁”之问流露隐逸之思;第五首以夸张笔法写上下泷船的惊险航程,末句暗含孤高自许的心境。全组诗以“欸乃”棹声串联,既保留民歌清新质朴的韵律,又融入文人诗的意境升华,通过“春水平”“韶濩音”等意象展现自然之美,同时以险峡行舟的实录暗喻仕途艰险,最终在宦情羁思与山水寄托间达到平衡,形成虚实相生的双重意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组诗歌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彼时作者正担任道州刺史一职。回溯大历元年冬季,因军务前往长沙都督府履职,次年仲春启程返程时遭遇春汛。由长沙逆流而上的航道因水位暴涨导致行船艰难,诗人见此情景遂即兴创作组诗五章,旨在激励民众克服逆境、勇往直前,并命船工传唱以助旅途,此举正如诗序所言“盖以取适道路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行旅见闻与感慨题材的乐府诗,借乘船逆水行舟途中所遇的春汛困境、湘江月夜行船、枫林烟雨猿吟、浯溪形胜以及泷水行船惊险等景象,写出了逆水行舟的坚韧精神、行旅中的生活气息、对山水灵韵的感悟、隐逸之思以及宦游过程中的复杂感慨,展现了诗人在仕途与自然之间的思索与情感寄托。

2. 写作手法

渲染:“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运用渲染手法,以“春水平”“满月”“和风”等意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湘江二月春夜江水开阔、月色明朗、春风和煦的景象,叠加构成一幅美丽怡人的图景,既展现了环境的平和美好,又从中烘托出诗人面对逆水行船、江水上涨等实际困境时,仍秉持努力与乐观的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的乐观气息更暗合民歌的质朴神韵,使湘江春夜的美好与诗人的积极心境相互交融,得到充分凸显。细节描写:“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行船时“唱桡”的节奏(桨声与歌声相和),近戍所时“守吏相呼问姓名”的具体场景——戍守官吏的高声喝问打破夜的宁静,这一平凡却鲜活的生活片段,以写实笔触捕捉行旅中偶遇的细节,既不同于前人笔下“月下惊鸟”“远村犬吠”的传统诗意场景,更以独特的生活印记,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二句,以“千里枫林”、“烟雨深”的苍茫幽暗之景,叠加“无朝无暮”的连绵时间感与凄清猿啼,将旅途的漫长孤寂、内心的压抑茫然与环境的幽邃凄清完美交融,景即是情,情寓于景。对比:“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两句中,下泷时“深渊”的险峻与上泷时“升天”的轻盈形成反差,既凸显行船的艰险与顺畅之别,又暗含对仕途起伏。通过上下之间的讹反差人生际遇的跌宕,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3. 分段赏析

其一:开篇便显出仕途束缚与归隐心愿的矛盾。“偏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中,首句“偏存名迹”藏着被功名困住的无奈,次句“顺俗未安闲”直说官场应酬的违心与劳碌。后两句“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形成鲜明对比:前半句讲奉命拜见官员、参与政务的公事,后半句突然转到驾小船归隐九疑山的实景,既写出元结身不由己的为官难处,又突出他对山水自然的真切向往。九疑山是舜帝陵墓所在,不只是地理上的去处,更像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其二:“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诗的前两句画出湘江春夜的美好景象。从长沙回道州本是逆水行船,又碰上江水上涨,作者却说“宜夜行”。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法,正因为行船其实不便,才更需要拿出努力和乐观的态度。“春水平”显出江面开阔,“和风”可见春风温和,“满月”透着月色明亮,诗句里满是乐观,很有民歌的味道。后两句“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写的是行船途中遇到的事:桨声伴着歌声快到平阳戍时,守吏的高声盘问打断了船歌。这样富有诗意的夜晚,被这一问打破了宁静,虽和前人写的月下惊鸟、远处村犬叫声的传统诗意场景不同,却凭着“守吏相呼”这个平常细节,透着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其三:“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首句用连绵的烟雨模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造出一片迷蒙的视听环境。猿猴“无朝无暮”不停地叫,既加重了旅途的孤独感,又和《楚辞》里“猿啾啾兮狖夜鸣”的悲戚传统相呼应。后两句“倚桡静听曲中意,好似云山韶濩音”,把自然的猿鸣声提升为礼乐般的意象:将猿声理解为上古雅乐,既表现出对中原文明的仰慕,又用“似像非像”的听觉偏差,暗示战乱对文化传承的破坏。其四:“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准确写出浯溪的地理位置,又用“形胜满湘中”的全景视角,画出山水雄伟开阔的格局。后两句“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通过空间变化展现心理上的解脱:从溪口巨石的险峻孤高(“堪自逸”),到盼望有人相伴当渔翁的闲适,既显出对险地的从容,又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矛盾心思。其五:“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用夸张的比喻写出上下落差:下行泷水时船像坠进深渊,上行时像要飞上天,形成一种拉扯的力量,把湍急的水流比作人生的起伏。后两句“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到了九疑郡这一地理终点,暗含着精神上的领悟:“应绝”既指险滩过完后的轻松,也暗示品行高洁的人难以在污浊世道容身的悲叹。全诗用行船的实际空间比喻官场的险恶,和陶渊明“欲辩已忘言”那种洒脱的归隐不一样。

4. 作品点评

《欸乃曲五首》全诗中这种看似浑然天成的诗句,往往给人以信手拈来之感。然而要在诗行中注入前所未有的意境,实则需要突破常规的胆识与魄力。正如所有创造性活动,诗歌艺术的生命力永远在于推陈出新的勇气——恰似清泉不择细流,唯有不断汲取时代气息,才能让诗意的江河奔涌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元次山《欸乃曲》五章,全是绝句,如《竹枝》之类,其谓“欸乃”者,殆舟人于歌声之外,别出一声,以互相其歌也。

宋程大昌《演繁露》

# 轻轻浅浅,悠然在目,味正在逼真。

清周咏棠《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自注:“水乐,次山事。又其《欸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解云:“元次山诗,自在方圆之外。末句即以其所作《欸乃曲》拟之。”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徐充云:有幽渺无穷之趣。周珽云:烟雨晦暝,猿吟朝暮,此际“欸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幽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微变《竹枝》。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钟云:此境非目击不信(“上泷船似”句下)。又云:语带嘲笑,妙甚可思。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语类风谣,《欸乃》本色。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桡歌与竹枝词相似,就眼前景物,随意写之。此诗赋夜行船,后二句言榜人摇舻作歌,将过平阳之戍,津吏以宵行宜诘,呼问姓名,乃启关放客。此水程恒有之事,作者独能写出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卢发》

下一篇:唐·王涯《送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