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存名迹在人间":我特意在人间留存下声名与行迹,
# 偏:集作偶。
"顺俗与时未安闲":顺应世俗与时势却始终不得清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为此拜谒高官又探问政事,
"扁舟却入九疑山":最终却驾着小舟隐入九嶷山间。
"湘江二月春水平":二月湘江春水涨至水平,
"满月和风宜夜行":满月映照清风徐徐正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摇橹声中即将经过平阳戍镇,
"守吏相呼问姓名":守关官吏呼喊着询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千里枫林笼罩在烟雨深处,
"无朝无暮有猿吟":从早到晚不断传来猿猴哀鸣。
"停桡静听曲中意":停下船桨静静聆听其中深意,
"好是云山韶濩音":恍若置身云山间聆听韶濩雅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零陵郡北湘江之东,
"浯溪形胜满湘中":浯溪胜景遍布整个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溪口石顶足以让人自在休憩,
"谁能相伴作渔翁":谁能在此相伴做个钓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顺流而下时舟行如入深渊,
"上泷船似欲升天":逆流而上时船行似要登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穿越急流向南终抵九嶷郡,
"应绝高人乘兴船":应当再没有高人乘兴泛舟了。
"大历丁未中":唐代宗大历二年,
"漫叟结为道州刺史":元结(字漫叟)被任命为道州刺史,
"以军事诣都使": 因处理军务去拜见都督。
"还州":返回道州时,
"逢春水":恰逢春汛洪水,
"舟行不进":船只无法前行,
"作〈欸乃〉五首":创作了《欸乃曲》五首,
# 作〈欸乃〉五首:一作:“作〈欸乃〉五章”。
"令舟子唱之":让船夫唱这些歌谣,
"盖以取适于道路云":大概是为了在路途中排遣烦闷吧。
# 盖以取适于道路云:一作:“盖以取适于道路耳”。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分段赏析
其一:“偏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以矛盾心理开篇,展现元结对仕途与隐逸的挣扎。“偏存名迹”暗含对世俗功名的无奈保留,“未安闲”则直指其无法真正融入官场规则的苦闷,为后文归隐九疑山埋下伏笔。“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以行动呼应心理,形成戏剧性转折。前句写奉命谒见官员、问政的公务,后句却突转“扁舟入山”,凸显诗人对官场的疏离感。九疑山作为隐逸象征,与“大官”形成空间与精神的双重对立,暗含对政治纷扰的厌倦。其二:“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以工笔勾勒湘江春夜图。“春水平”写江面开阔,“满月和风”渲染静谧氛围,看似闲适的笔触实为后文“夜行”险境作铺垫。“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引入现实插曲,打破诗意宁静。戍卒盘问打破夜行节奏,既暗示战乱年代的戒备森严,又以“问姓名”的琐碎细节增强生活真实感。其三:“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以视听通感渲染苍茫意境。“烟雨深”模糊时空界限,“猿吟”声强化孤寂氛围。枫林与猿声的意象组合,既写实景又暗喻诗人漂泊心境,呼应后文“韶濩音”的哲思,形成自然与人文的互文。“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由景入理,升华诗意。“曲中意”既指船歌旋律,亦隐喻人生况味;“韶濩音”以古乐比自然之声,赋予山水以礼乐精神。其四:“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直抒归隐之志。“堪自逸”写溪石之幽适合隐居,“谁能相伴”反问句式强化孤独感。渔翁意象既是实景,亦象征超脱世俗的精神理想。其五:“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深渊”与“升天”形成空间张力,既写逆水行舟的物理艰辛,亦暗喻人生起伏。动词“入”“升”极具动感,展现元结对险境的审美化处理。“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以终点收束全篇,暗含自嘲与孤高。“应绝高人”既指九疑山人迹罕至,亦暗示诗人远离主流的文人处境。末句呼应首联“未安闲”,形成闭环结构。
# 轻轻浅浅,悠然在目,味正在逼真。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桡歌与竹枝词相似,就眼前景物,随意写之。此诗赋夜行船,后二句言榜人摇舻作歌,将过平阳之戍,津吏以宵行宜诘,呼问姓名,乃启关放客。此水程恒有之事,作者独能写出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自注:“水乐,次山事。又其《欸乃曲》云:‘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解云:“元次山诗,自在方圆之外。末句即以其所作《欸乃曲》拟之。”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徐充云:有幽渺无穷之趣。周珽云:烟雨晦暝,猿吟朝暮,此际“欸乃”时发,静而听之,自有无穷幽思,谁谓山讴野唱,非清庙、明堂之响,不足以娱耳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微变《竹枝》。
《历代诗法》
# 钟云:此境非目击不信(“上泷船似”句下)。又云:语带嘲笑,妙甚可思。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唐云:语类风谣,《欸乃》本色。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元次山《欸乃曲》五章,全是绝句,如《竹枝》之类,其谓“欸乃”者,殆舟人于歌声之外,别出一声,以互相其歌也。
宋程大吕《演繁露》
上一篇:唐·施肩吾《湘竹词》
下一篇:唐·耿湋《春日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