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之道":作为君主的治国之道,
"何以为明":怎样做才算是英明呢?
"功不滥赏":有功劳的人不随意奖赏,
"罪不滥刑":有罪过的人不随意惩罚;
"谠言则听":正直的言论就听取,
"谄言不听":谄媚的言论就不听取;
"王至是然":君主如果能做到这些,
"可为明焉":就可以算是英明的君主了。
"古有正王":古代有一位贤明的君主,
"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能够公正、谨慎、谦恭、和蔼,以此来安定朝廷上下,
"故为《至正》之诗一章四韵八句":所以创作了《至正》这首诗,一章四韵八句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分段赏析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直接引发读者对于君主治国理政标准的思考。以简洁而有力的提问方式,强调了明确君主为君之道的“明”的重要性,为后文阐述具体的治国原则做铺垫。“功不滥赏,罪不滥刑。”从赏罚方面阐述君主为君之道。明确指出君主在赏赐功劳和惩罚罪过时,不能随意行事,要公正、适度。“不滥赏”可以避免因过度奖赏导致的不公平和资源浪费,“不滥刑”可以防止因随意惩罚而造成的冤假错案,体现了君主治国应遵循的公正原则。“谠言则听,谄言不听。”从纳言方面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强调君主要明辨是非,听取正直有益的言论,拒绝谄媚阿谀之词。“谠言”代表着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君主做出正确的决策;“谄言”则是虚假的、迎合的言论,会误导君主。此句体现了君主应保持清醒头脑,广纳贤言的重要性。“王至是然,可为明焉。”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明确指出君主如果能够做到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就可以称为英明的君主。以简洁的语言给出了君主为君之道的“明”的标准,呼应了前文提出的问题,使全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下一篇:唐·朱放《送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