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听欸乃":有谁能倾听这欸乃的桨声,
"欸乃感人情":这欸乃声能触动人们的情感。
"不恨湘波深":不怨恨湘江水波的幽深,
"不怨湘水清":也不埋怨湘江水的清澈。
"所嗟岂敢道":心中所叹息的事情哪里敢说出来,
"空羡江月明":只能白白地羡慕江上明月的皎洁。
"昔闻扣断舟":过去听说有人扣击折断的船舷,
"引钓歌此声":一边钓鱼一边唱起这欸乃的歌声。
"始歌悲风起":刚开始唱歌时悲凉的风就吹起来,
"歌竟愁云生":唱完歌后忧愁的云朵也生成了。
"遗曲今何在":遗留下来的这首曲子如今在哪里呢,
"逸为渔父行":它飘逸成为了渔父的行为。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分段赏析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开篇以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注意,强调欸乃声能触动人情。“谁能听”引发读者的思考,而“感人情”则直接点明了欸乃声的影响力,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这两句诗中“不恨”“不怨”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态度,诗人不纠结于湘江水波的深浅和水质的清浊,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接纳。但这种豁达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情感,为后文的嗟叹做铺垫。“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这两句诗中“所嗟岂敢道”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压抑,有嗟叹却不敢说出来,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的某种压力。“空羡江月明”则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江月之上,羡慕江月的皎洁,暗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孤独。“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引入过去的听闻,使诗歌具有历史感和故事性。“扣断舟”“引钓歌此声”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情境,也使欸乃声更具感染力。“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通过环境的变化烘托出歌声的感染力。“悲风起”“愁云生”与歌声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伤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这两句诗中“遗曲今何在”表达了对遗曲的追寻和感慨,体现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逸为渔父行”则将遗曲与渔父生活联系起来,使诗歌更具超脱尘世的意味,也流露出诗人对渔父生活的某种向往。
上一篇:唐·杜甫《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下一篇:唐·韩翃《张山人草堂会王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