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未虎啸":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
# 虎啸:喻英雄得志。,子房:即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被封为留侯。
"破产不为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沧海得壮士":从沧海公那里得一名壮士,
"椎秦博浪沙":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 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报韩虽不成":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
# 不成:未成功。
"天地皆振动":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 皆:因此。
"潜匿游下邳":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
# 下邳: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皆上。
"岂曰非智勇":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我来圯桥上":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
# 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皆上。
"怀古钦英风":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唯见碧流水":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
# 唯:只有。
"曾无黄石公":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 黄石公:秦时隐士。相传张良刺秦始皇不中,逃匿下邳圯上遇老人,授以《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汉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祠之,世称此圯上老人为黄石公。,:不知道。
"叹息此人去":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
# 此人:这里指张良。
"萧条徐泗空":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 徐泗:徐州与泗州。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介绍了诗人李白途经下邳圯桥时,对张良事迹的追忆,描绘了张良为报国倾尽全力、刺秦虽未成功却震撼天地,以及逃亡下邳展现智勇的历程。体现了诗人对张良智勇与英雄气概的高度赞美,借对张良事迹的追思之象,表达了诗人自身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英雄的无限敬仰。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后六句通过对圯桥古迹的描写,由缅怀张良转到感慨当下无人识才,实则是借对古代英雄及伯乐的追思,委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情怀,借古事以寄今情。对比:将张良所处时代有黄石公识才,与自己所处时代“曾无黄石公”进行对比,以古代的幸事衬托当下的遗憾,凸显出诗人对现实中缺乏伯乐的无奈与感慨,深化了主题。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八句“子房未虎啸”至“岂曰非智勇”,以夹叙夹议之法,聚焦于张良。“虎啸”一词,本用以形容张良追随汉高祖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辉煌功绩。然而,诗开篇却巧用“未”字,将这一辉煌一笔带过,独从张良发迹之前的经历写起。张良出身名门,其祖父与父亲曾相继担任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他心怀复国之志,毅然决然地“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短短五字,生动地勾勒出张良豪侠仗义、与众不同的形象,尽显其非凡气度。紧接着的两句,则着重描述了他椎击秦始皇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据《史记》所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将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精炼地凝练成“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十个字,言简意赅,气势非凡。在这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陡然一转,“报韩虽不成”,流露出对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这一遗憾之事的惋惜。这一行动虽未成功,却令秦皇帝惊恐万分,随即“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勇无畏与超人胆略,更是使得“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讲述了张良在行动失败后“更姓名潜匿下邳”的经历。此处,诗人巧妙地略去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这一广为人知的情节,仅以一个“智”字巧妙暗示,不着痕迹地过渡到后文“曾无黄石公”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岂曰非智勇?”此句并未采用平铺直叙的陈述句法,而是改用反问的笔触,使诗句的文气波澜起伏,避免了单调与平淡。后人评价此诗,称其句句皆具飞腾之势,这看似抽象的评价,实则正是源于第五句的“虽”字转折与第八句的“岂”字跌宕所营造出的独特艺术效果。诗的后六句“我来圯桥上”至“萧条徐泗空”,诗人巧妙地借助长存于世的圯桥古迹,将古与今紧密相连。诗人“怀古钦英风”,但其目光始终未脱离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在句法上类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紧扣圯桥,桥下流水悠悠,澄澈碧绿,一如张良当年所见之景。岁月悠悠,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令人不禁心生孔子在川上所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按常理应说不见张良,然而诗人却出人意料地越过张良,转而感慨不见其恩师黄石公。诗人如此用意深远:他所处的时代,并非缺乏如张良般怀有英风豪情之人,只是缺少像黄石公那样独具慧眼,能够识拔英才,并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伯乐。表面上,诗人是在“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感慨世间再无张良这样的英雄人物;而实际上,这是以委婉曲折的方式自抒抱负。这与孟子表面喟叹世无孔子,实则隐隐以孔子继承人自许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在此处的笔法正是如此:“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
4. 作品点评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乃一篇意蕴深厚的怀古佳作。全诗洋溢着对张良的无限钦慕,极力赞颂其智勇双全、豪侠仗义的非凡风采。与此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身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借古抒怀。诗作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却又不失含蓄委婉,余韵悠长,令人反复品味,沉醉于其营造的深沉意境之中。
# 太白志豪,盖有所慕而作,末句尤见感慨。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蒋仲舒曰:为英雄生色。眼界阔,是太白本色(“萧条”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数语将子房说活了,无数断案,在“岂曰非智勇”五字,可作《留侯世家》小传。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奇杰。似与古人把臂披豁,不徒为歔欷凭吊之辞。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五:叙事好手(“椎秦”句下)。又云:用留侯语,增易一字,便有生气(“报韩”二句下)。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敬曰:奇崛雄浑。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敬夫云:岂独子房,我并壮荆卿也。古人不作,谁可与语(“天地”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为子房生色。“智勇”二字,可补世家赞语。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雄俊事,得太白豪迈之笔传之,倍觉生色。其豪迈处又抑扬顿挫,“虽不成”、“岂曰非”等字可味。《西清诗话》称白“逸态凌云”,应是此种。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自寓之意,见于言表。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太白咏古诸作,各有奇思。入手“虎啸”字,空中发越,不知其势到何等矣,乃却以“未”字缩住;下三句又皆实事,无一字装他门面。及至说破“报韩”,又用“虽”字一勒,真乃逼到无可奈何,然后发泄出“天地皆振动”五个字来,所以其声大而远也。不然,而但讲虚赞空唱,如“怀古钦英风”之类,使后人为之,尚不值钱,而况在太白乎?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英骏雄迈,句句挟飞腾之势。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王翼云曰:是首绝妙咏史诗,潘稼堂曰:子房之为人从下邳、圯桥分界。以前是一截人,以后又是一截人。此诗亦分两半篇。从“岂曰非智勇”句止,是上半篇,是宾;从“我来圯桥上”句起,是下半篇,是主。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
下一篇: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