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ǎng
访
dài
tiān
shān
dào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quǎn
fèi
shuǐ
shēng
zhōng
táo
huā
dài
nóng
shù
shēn
shí
jiàn
鹿
wén
zhōng
zhú
fēn
qīng
ǎi
fēi
quán
guà
fēng
rén
zhī
suǒ
chóu
liǎng
sān
sōng

译文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逐句剖析

"犬吠水声中":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

# 吠:狗叫。

"桃花带露浓":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

#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

# 时:偶尔、有时。,树深:树丛深处。

"溪午不闻钟":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

# 不闻:听不见。,溪午:正午时来到溪边。

"野竹分青霭":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

# 青霭:青色的云气。,野竹:野外的竹子。

"飞泉挂碧峰":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

# 飞泉:瀑布。

"无人知所去":无人明知道士去处,

# 去:去向。,无人:没有人。

"愁倚两三松":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 倚: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言律诗。诗歌以春日山行为线索,通过犬吠、桃花、深林、飞泉等意象,描绘戴天山的幽静景色,并借“不闻钟”“无人知”等细节,抒写寻访道士不遇的怅惘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对仗工整,展现了李白早期诗歌中自然与超逸交融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于李白十八九岁时隐居戴天山(今四川江油)大明寺读书期间。戴天山因山势高峻得名,山中多隐士,李白慕名访问道士却未遇,遂以诗记游。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山水游历为题材,前六句通过“犬吠水声”“野竹分青霭”等意象,描绘戴天山幽静的自然景色;末两句以“愁倚两三松”点明访道士不遇的怅惘。诗中融合了隐逸哲思与山水纪实,语言清丽自然,展现了李白早期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独特魅力。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运用多感官描写,从听觉(犬吠、水声)、视觉(桃花、鹿、野竹、青霭、飞泉、碧峰)等多感官角度,描绘出戴天山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色,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静谧的山水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

3. 分段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致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以听觉与视觉交织开篇,“犬吠”声穿透溪水潺潺,暗示山中有人家却难寻踪迹,“桃花带雨”点明春日清晨的湿润与艳丽,既渲染隐士居所的世外桃源氛围,又暗含诗人访友的期待。颔联描写诗人在林间小道上前行,时常能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时见鹿”以鹿的灵动反衬道士居所的幽寂,“不闻钟”则通过钟声的缺席暗示道士外出,叙事含蓄而逻辑严密,为“不遇”埋下伏笔。颈联描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只看到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分”字描绘野竹划破青雾的动态,“挂”字凝练飞瀑垂悬的静态,动静结合中展现道院环境的清幽高洁,亦暗含诗人因不遇而游目四顾的无奈。尾联以问句点明“不遇”结局,倚松动作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松树的坚韧与诗人的怅惘形成物我对照,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诗人以清新笔触构建戴天山“世外桃源”的隐逸图景,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一联,以工笔勾画山间奇景,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堪称李白早期山水诗的代表性名句。全诗虽为李白早期作品,但已显露出其“以景寓情”的创作特色,通过白描与对比手法,将访友不遇的怅惘与山水哲思自然融合,既显少年李白的超逸才情,亦暗含对世外高人的倾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敏锐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全首幽适。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起联仙境。三、四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以切题为妙者。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写幽意固其所长,更喜其无丹鼎气,不用其所短。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从水次有人家起,渐渐走到深林绝壑之间,而道士竟不知在何处也。仙乎仙乎!此等诗随手写出,看他层次之妙。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泉而已。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不起不承,顺笔直写六句,以不遇结。唐人每有此格。“水声”“溪午”“飞泉”“桃花”“树”“钟”“竹”“松”等字,重出叠见,不觉其累者,逸气横空故也,然终不可为法。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唐仲言曰:今人作诗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绝古今,犹未免五用衣冠之议。如此诗,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失之远矣。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视孟浩然《寻梅道士》诗,华实俱胜。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入画,画且莫到(首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生妍婉隽,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韵耳。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曰:此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其鲜采(“犬吠”四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见为转句。合句仍写不遇。又云:“两三松”,见倚不一处,不一时。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莲叶》

下一篇: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