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淮阴":韩信在淮阴的时候,
# 韩信: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年时贫困。曾在淮水边向漂母乞食,曾受淮阴市井中少年胯下之辱。
"少年相欺凌":有市井少年欺凌他。
"屈体若无骨":他屈体而就,形若无骨,
# 屈体:犹屈膝。指屈服、投降。
"壮心有所凭":而其胸中却怀有雄心壮志。
"一遭龙颜君":他一遇上汉高祖这样的真龙天子后,
# 龙颜君:指汉高祖刘邦。,遭:遇也。
"啸咤从此兴":从此叱咤风云。
# 啸咤:叱咤风云。
"千金答漂母":后来对在淮阴接济过他的漂母报以千金,
# 千金:予以千金作为报答。
"万古共嗟称":获得了被人称赞的千古美名。
"而我竟何为":而我今天如何呢?
"寒苦坐相仍":苦寒相仍,坐立不宁。
# 相仍:相续。
"长风入短袂":长风带着寒气吹入了短袖,
# 短袂:短袖。
"内手如怀冰":袖手取暖却手冷如冰。
# 内手:将手纳人袖中取暖。一作“两手”。内,同“纳”。
"故友不相恤":故友不相体恤帮助,
# 相恤:相互体贴怜恤。恤,救济。
"新交宁见矜":而新交不予怜悯同情。
# 见矜:怜悯。
"摧残槛中虎":就像老虎被囚在笼子里,
"羁绁鞲上鹰":雄鹰被拴在臂驾上。
# 鞲:臂上架鹰的皮套袖。,羁绁:用绳子拴住。
"何时腾风云":何时才能高飞入云,
"搏击申所能":长天搏击,一申所能呢?
# 搏击:冲击长空或迎向风浪。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借韩信早年受辱后建功立业的故事,对比诗人自身当下生活困顿、仕途遇阻,新交旧友不予帮扶的处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渴望摆脱困境、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等句,借用韩信早年受辱及后来建功立业、报答漂母的典故,以韩信自比,表达自身处境与抱负。比喻 :“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将自己比作槛中受摧残的虎、韝上被束缚的鹰,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壮志难酬、处境艰难的状态。对比 :把韩信遇到刘邦后叱咤风云的境遇与自身当下的困窘处境相对比,突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3. 分段赏析
《赠新平少年》前八句借韩信早年受辱、后建功业及报答漂母的典故,以韩信自比,展现诗人自认有辅国才智却处境艰难的状况,表达不甘屈辱、胸怀壮志的情感 。“而我竟何为”以下十句,前六句通过“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等句,描绘自身寒苦处境,慨叹干谒失败、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最后四句“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以虎、鹰自喻,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坚信能“腾风云”“申所能”,展现对光明前途的执着与乐观。
4. 作品点评
《赠新平少年》是李白颇具价值的五言古诗,展现了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此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借韩信早年受辱后成就功业的典故,与自身困顿处境相对比,生动体现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与乐观精神。诗中运用了用典、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将自己比作“槛中虎”“韝上鹰”,形象地表达出壮志难酬之感。语言风格豪迈,虽身处困境却不失豪情,尽显李白诗歌大气磅礴、富有想象力的特色。它是研究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作品,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了诗人在特定人生阶段的情感状态与精神追求。
# 唐云:词浅意露,太白下品。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严羽评:太白诗多匠心,冲口似不由推敲,能使推敲者见之而丑,此何以故?
《李太白诗集》
上一篇:唐·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
下一篇:唐·杜甫《狂歌行,赠四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