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长似秋":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
#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萧条使人愁":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客愁不可度":客愁像秋浦水一样不可量度,
"行上东大楼":我乐行至大楼山以散心忧。
"正西望长安":在山顶西望伏安,
"下见江水流":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寄言向江水":我问江水,
"汝意忆侬不":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遥传一掬泪":请你将我一掬泪水,
"为我达扬州":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客居愁思的五言古诗,描绘了秋浦如同秋天般的萧条景色,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愁绪。诗人登上东大楼,向正西眺望长安,看到楼下江水东流,便寄言江水,询问它是否还记得自己,并希望江水将自己的泪水传送到扬州。借秋浦的秋景、登楼望长安以及与江水的对话,写出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和客居的愁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将秋浦的秋色与诗人的愁绪相融合,以秋浦长久如秋的萧条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情景交融,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愁情。拟人:“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一句,把江水当作能交流的对象,赋予其情感和记忆,仿佛江水能听懂诗人的话,能回应诗人,使诗歌更具感染力,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孤寂与思念。
3. 分段赏析
在《秋浦歌十七首》里,第一首诗在篇幅上较其他篇章更为悠长。开篇“秋浦长似秋”,点明秋浦之地,常年弥漫着如秋的氛围。这一句巧妙地利用地名与季节的关联,生出诙谐之趣,同时也为下句“萧条使人愁”埋下伏笔。秋意带来的萧条之感,自然引发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层层递进,流畅自然,读者仿若能透过文字,真切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冷落与寂寥。紧接着,“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诗人进一步倾诉客居他乡的愁绪难以排遣,无奈之下登上东大楼,试图寻觅慰藉。“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重若千钧,凝聚着诗人深沉的忧愤与眷恋。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承载着诗人的理想与往昔的记忆,这一望,望出了他对过往岁月和政治抱负的深切怀想,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投向滔滔江水,倾诉心声。“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以拟人之笔,与江水对话,询问它是否还记得自己,并恳请江水将自己的泪水传至扬州。扬州,作为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地,实则是诗人想将这饱含愁绪与忧国之情的泪水寄往长安。这一掬泪水,虽看似微薄,却承载着诗人厚重的情感,意味深长。
# 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按指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云:“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杜牧之池州诸诗。正尔观之,亦清婉可爱,若与太白诗并读,醇鹬异味矣。
宋陆游《入蜀记》
# 《秋浦》十五首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云:“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又云:“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又云:“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虽五古,然多佳句。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上一篇:唐·许浑《谢亭送别》